“将本信息连续在朋友圈里转发7天送檀木手串一条”“收集50个赞,送名牌太阳镜一副”“好友助力前100名送高档旅行化妆包一个”……诸如此类的“免费送”已在微信朋友圈中悄然兴起。这些“免费福利”真的可以信手拈来吗?
所谓免费赠送,用法律术语表示当为赠与,即一方将自己的物品无偿送给对方,对方表示接受的行为,然而这一过程并非意味着被赠与人无需付出任何代价。就朋友圈的“免费送”而言,商家免费送出的是物品,但不一定承诺承担邮寄的费用。从本质分析,如果商家与快递之间无任何利益关联,则快递费用在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如何负担并不影响赠与的性质。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诸多免费赠品的背后隐藏的是商家获取的利润。以一个镀金皮、珍珠芯的“金花生”吊坠为例,在朋友圈“免费送”活动的界面上,其显示市场价格为93元,但在诸多网络商铺中,同样款式的饰品价格仅为0.88元。一旦消费者获得了“免费”的资格之后,商家则会告知消费者需要承担运费,随后商家与快递公司之间就会达成协议。快递公司给商家的快递费标准和普通散户不一样,存在多种折扣,但是在快递单上却按照正常价格标注邮费。例如商家和快递公司之间的快递费按照7元一单计算,商家将进货价只有1.5元的手链“赠送”给消费者,同时在邮寄单上标注10元邮费,如此一来商家可赚取1.5元的利润。
面对朋友圈里诸多的“免费送”活动,当时刻警惕其中隐藏的陷阱,能够有效避免权益遭受损害的办法,就是勿贪一时的便宜,避而远之。
(《北京日报》6.15 史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