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6月16日 星期四

    为何要提“高等教育质量文化”

    《 文摘报 》( 2016年06月16日   06 版)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至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起步晚起点低,要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缩短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就必须努力学习模仿欧美高等教育理念和模式,同时也决定了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管理和质量保障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领导者和建设者的角色。因此,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和保障,基本线路除了自外而内,就是自上而下。

      一方面,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由政府统一制定,质量认可和评估由政府组织,即政府代表社会与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问责,高校只是质量标准的被动执行者和质量保障过程的被动实施者,这也决定了作为基层组织的高校无法真正成为质量保障的主体;另一方面,质量资源由政府掌控和分配,高校向政府争取资源的过程本身成为目的,而质量则倒退为手段。由于受教育资源投入能力及评价标准的刚性限制,政府总是选择有限的领域进行重点建设,最典型的就是各层次的质量工程、计划或项目,它们成为质量的标志,成为高校竞争的对象,进而将质量外化为政府的工程、计划和项目,造成了质量建设的短期化和功利化。

      与此同时,高校自身从事的质量保证与评估,相对而言往往是政府外部质量问责或评估的翻版和预备,缺少自身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对广大师生仍然是外部性的要求。总之,我们的质量保障和质量管理还没有深入或内化到大学师生以及管理工作者的内在需要、内在心理意识结构和内在道德自律阶段。

      基于此,人们期望通过高等教育质量文化概念来构建全新的质量保障和质量管理体系,这种质量文化观强调质量本身的目的性、质量主体的内在自觉性。改变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外在性和技术性,使质量管理和质量保障真正成为国家、社会、高校以及师生等每一质量主体的内在成长的需要,成为质量提升的内在动力。

      (《光明日报》6.7 刘振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