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医疗体系的建立,特别是1965年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显著改善了中国医疗状况。其中,婴儿死亡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降至25.5‰,人口死亡率由17‰降至6.42‰;人均期望寿命由35岁提高到74.8岁,传染性疾病对于人民健康的影响得到有效遏制。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也将在公共卫生发展方面的“中国经验”作为在低收入国家的典范加以推广。
与改革开放之前年轻型、低流动性的人口结构不同,当前中国人口结构整体呈现老龄化和高流动性的特征。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死亡模式,退行性疾病死亡的人数增加。数据表明,进入2000年以来,虽然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和住院人数增加,但比例却出现下降。特别是作为分级诊疗体系“顶端”的三级医院,诊疗和住院人次分别从2007年的36.28%和33.02%提高到2011年的43.06%和37.64%。而且,在死因构成方面,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已经逐渐缩小,这对农村基层医疗预防保健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当前的分级诊疗制建设必须以新的人口结构为基础。一方面,各级医疗机构需要综合提升医务人员水平和医疗器械配备,以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医疗社会需求。特别是农村基层医疗预防网的“网底”——乡镇卫生院必须提高自身硬件,才能应对由于主要死因的转变所导致的医疗“供求不均”的矛盾。另一方面,医疗机构的设立需要符合区域人口变动和城镇化的过程。因此,对新时期人口结构特征的把握是确定社会医疗需求的基础,同时也是顺利推动医疗体制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保证。
(《中国社会科学报》6.8 邵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