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5月27日,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总票房已突破7000万元。这部上映以来一直处于新闻焦点的影片,触动了电影人、院线营销业、文艺片爱好者等多个人群的神经。
制片人方励曾为《百鸟朝凤》求影院排片下跪,凸显了文艺片艰难求生的普遍难题。
《百鸟朝凤》改编自肖江虹的同名小说,主角游天鸣拜师学唢呐,遇到种种考验,体会唢呐艺术的价值所在,出师后带领游家班出活,渐渐发现唢呐与当下社会脱节,人心离散……唢呐匠的规矩,《百鸟朝凤》只能在“白事”上演奏,是所有唢呐曲中规格最高的一首。而且,只有在逝者确实德高望重的情况下,唢呐班主才会同意吹,否则给钱也不行。
吴天明讲述的唢呐匠的故事让方励特别有感触。方励19岁进工厂做钳工,两年出徒,师父头一年去世了。师父家乡有段距离,他像儿子一样为葬礼奔忙。“一个年长的艺人,要把他毕生手艺传给你,他凭什么呢?”方励说得很恳切。
上海民族乐团青年唢呐演奏家胡晨韵说,影片《百鸟朝凤》展现了民间唢呐班在传承中遇到的问题,基调十分悲凉,但唢呐这门乐器和与之相关的音乐传统远远并未消亡。
过去,民乐界很多老师大多秉持“口传心授”的教育方式,所以,很多唢呐乐曲有不同地方派别的区别。现在观众选择范围广了,听流行、古典乐的人更多,唢呐更应在演奏上与时俱进。艺术家既深入了解传统乐器又具备现代意识,这样打造出来的作品才具有感染力,百姓喜欢,又能得到专业圈认可。
网友说:
肖江虹:吴导的改编更倾向情怀,他重在讲坚守,应该逝去的东西都要逝去,历史是要往前走的,谁都挡不住。但是它精神层面的东西永远都不会消失,可能附着在另外的载体上。
影评人magasa:吴天明的电影说的都是中国人的活法儿。不管时代怎么变,哪些东西是应该坚持的,即使坚持不了,那就堂堂正正地站着死去。
周祚:任何一门世代相传的手艺,都需要坚持。这种坚持,是跨越人生命的长度的——一代人对抗不了时光,就把手艺和精神传给下一代,如此往复,发扬光大。
(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社、《文汇报》5.17 姜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