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了首批国家药品价格谈判结果。其中有慢性乙肝一线治疗药物替诺福韦酯,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药物埃克替尼和吉非替尼。与此前公立医院的采购价格相比,这3种专利药品的谈判价格降价幅度分别达到67%、54%、55%。
如此大的降价幅度,是怎么谈下来的呢?
国家卫生计生委药政司司长郑宏解释,按照“一药一策”的思路,谈判小组研究细化了每一种药品的谈判流程和策略,与相关企业进行了多轮谈判。“企业对国家药品价格谈判机制促医改、惠民生,减轻群众用药负担的重要意义表示理解和支持,最终形成共享多赢的谈判结果。”
事实上,在国家谈判之前,全国有十几个省(区、市)已经将相关谈判药品纳入城镇职工医保、新农合、大病保险等医疗保险合规费用范围,谈判药品合理降价,将使更多患者能够买得起、吃得上,同时也节约了医保费用。“我们鼓励医院优先采购和使用谈判药品,允许患者凭处方在社会药店购买药品。”他说。
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成军介绍,我国既有慢性乙肝患者数量庞大,但其中多数患者因为昂贵的药品价格放弃了治疗,替诺福韦酯价格降低,会显著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广东省人民医院肺部肿瘤科主任周清表示,药品降价对于肺癌患者来说是重大利好。“仅以吉非替尼为例,根据全国适合接受治疗的病人一年所花药费的保守估计,国家谈判后可节约药品费用约150亿元。”
3种药品价格谈判试点的成功,为建立国家药品价格谈判机制积累了经验,未来将会有更多昂贵的专利药品和独家生产药品开始谈判和降价之路。
(《光明日报》《京华时报》5.21 陈海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