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的社会资源观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来的表征是各类社会资源分级集中和聚集于不同级别的城市中。
当社会资源的集中和聚集造成具体城市的社会资源密度过高或者各类资源匹配失衡的时候,城市病就出现了。治理大城市病的基本出路在于城市社会资源的适度分散化和再平衡化,在于适度的城市规模扩张。
在大一统的社会资源观影响下,小城市也常常追求成为区域性的社会资源集中与聚集的高地。但是由于小城市规模有限,对周边区域的影响力与辐射力有限,社会资源集中与聚集的能力有限,因而常常呈现出的是社会资源密度不高,社会资源匹配失衡的状况。这就是中国社会“小城市病”的内在根源,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是社会资源密度不高的问题。
解决“小城市病”的问题,主要出路在于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是观念更新,要坚决破除大一统的社会资源观,树立比较优势社会资源观,构建比较优势社会资源基础上的小城市自性特色,形成小城市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品位。
其次,摒弃“大而全”的产业发展理念,突出社会资源优势产业的凝练,形成小城市特色明显的差异化的产业群集中与聚集,构造城市自性特色的产业、产业群与产业链。
第三,结合小城市自性特色的文化与产业发展需求,构建小城市的教育与人才培养培训产业链。打造符合小城市发展实际需要的本土教育体系。
(《社会科学报》4.21 梅志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