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人口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其人口圈层分布已渡过城市“极化”阶段,呈现“倒U型”的发展特点,波峰开始由核心区向外推移,即越趋近于城市中心,人口比例下降幅度越大,人口空间增长重心由最核心的10公里圈层(约四环以内)向10-30公里圈层(约四环外至六环外围)转移,从中心城区向城市发展新区转移。
第一,10公里圈层内(约四环以内)人口占50公里圈层人口的比例显著下降,且仍有下降空间。2000年,北京市中心5公里圈层内(约三环以内)常住人口占比为14.89%,2010年下降到9.74%:2000年5-10公里圈层内(约三环和四环之间)常住人口占比为26.13%,2010年下降到21.58%。然而,10公里圈层以内人口总占比依然很高,为31.32%。
第二,10-30公里圈层内(约四环至六环外围)人口比重显著上升。2000年10-30公里圈层内(约四环与五环之间)常住人口占比为20.36%,2010年上升到25.99%;2000年15-30公里圈层内(约五环至六环外围)常住人口占比为22.95%,2010年上升到29.79%。五环外围位于城市发展新区,在吸纳中心城人口的功能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与其“疏散城市中心区产业与人口的重要区域”的功能定位相一致。
第三,30公里圈层内(约六环外围以内)人口占比不降反升,高达87.11%。尽管10公里圈层人口占比有所下降,但10-30公里圈层人口占比上升幅度更大,所以30公里圈层内人口比例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2010年反比2000年上升了2.78个百分点。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6期 尹德挺 史毅 卢镱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