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94岁高龄的秦怡出现在上海市文联文艺活动中心。她把自己90多年的生活比作一条历史的长河,她愿把沉淀在河床上的珍宝分享给大家。“生活中的所有东西,我都记着,没有丢掉,”秦怡说,感谢生活馈赠,幸福的或是苦难的,都是值得。
93岁上青藏高原
话题从电影《青海湖畔》开始,那是秦怡在93岁时主创的电影。影片以青藏铁路修建为背景,讲述了以女工程师梅欣怡为代表的一群气象工作者,在青藏高原上克服重重困难开展科学考察的故事,秦怡在片中饰演60岁的梅欣怡。选择这样一个题材,正是蕴含着老一辈艺术家的初心,“我们这代电影人还是希望作品里有一些精神可以得到弘扬,给人心灵一些启迪”。
93岁高龄要上青藏高原,周遭的人都说她“疯了”。就连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都至少有5次劝秦怡放弃,但每次讲到这个话题,秦怡都咬定不放松,直言这是她多年来梦想。“等到成片出来,我理解秦怡老师了。”任仲伦说,在那一刻,他理解了老一辈艺术家,电影就是她的信仰,而信仰的美好在于,你相信什么,便会看见什么。
拍摄期间,秦怡挂在嘴边最多的一个词是“价值”。在她看来,人活一世,最要紧的还是自己能给予世界什么。“拍电影固然要花钱,也要赚钱,但不能把赚钱当作第一追求。”深知电影筹资困难,她自己不取分文参与编剧并主演。在她的感召下,许多后辈青年也志愿加入。秦怡感动着他人,也被他人感动,“在青海体验生活,看见那里淳朴的人际关系,我更想歌颂一下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希望大家珍惜当下。”
依然相信爱情
在片中与秦怡演对手戏的佟瑞欣唤她“美人”,外貌自不必说,还有从她身体里自然生长出来的美丽情感。其一是坚韧,其二是天真,老人认真地相信片中的爱情。
《青海湖畔》里描述了两段爱情。第一段是在梅欣怡年轻时,这个上海姑娘赴前苏联求学,与年轻的前苏联气象老师坠入爱河,但因时代缘由断了联络;第二段爱情发生在青藏高原之上,来自唐古拉山脉的气象学家金浩对工作不顾一切的态度感染了梅欣怡,使她重燃对生命、对爱情的期冀。
秦怡坦言,她曾觉得主旋律影片里爱情只是配角,但随着岁月增长,“我想爱情是非常重要的,是全世界共通的情感,很了不起。”所以,她告诫自己,相信爱情,就能塑造出可信的爱情,“我一边写剧本一边演,演到自己相信再落笔,这样才能打动观众”。
前阵子有位80后年轻人找到她,跟她讨教为什么现在的电影越来越少见到人心。秦怡想了想说:“就像爱情需要互相扶持、互相守望,任何情感都不会凭空而起,现在电影的问题就是人物凭空而来,情感不够扎实。技术上日新月异了,艺术上却叫人想念过去。”
现在很轻松
自1939年投身电影,近80年的努力为她换取事业上的成功。但生活中的秦怡,却有着绵长而独自承受的苦楚。有人问她,一生历尽苦难,比如战乱、痛苦的婚姻、孩子的疾病与早逝等等,这一生能算幸福吗?她慎重地回答:“幸福很难说,但是是值得的。”至于如何消解苦难、笑对生活,她赠送给自己一段话:“如果生命还能反复一次,我一定不会像今天这样活着。但既然生命不可能反复,那我还是面对现实吧。小弟走前也说,妈妈,活着的人要学会放下。”
因为重感情,家庭的重担她始终一力支撑。抗日战争后回到家中,“秦家有11个人,都需要我养。”秦怡说,那时候晚上拍完戏回家,自己要在微茫光线里小心地上横七竖八的脚,不能踩着家人。“再困难的时间都趟过来了,现在只要养活自己一个,何其轻松。”苦难于她,举重若轻。也正因为有了曾经生活的苦难,她才以斗士般的心善待如今的每一天、每一次工作。人生的下半场,她仍有直面困惑的勇气。
(《文汇报》3.24 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