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自2007年发现以来,目前确认古城的主体城市结构分为最中心30万平方米莫角山宫殿区,城墙以内300万平方米的皇城和800万平方米的外郭城三重结构体系,城内还有反山、姜家山、桑树头等权贵墓地。
其外围还存在一个超大范围的治水体系,目前发现了11条堤坝,根据位置和形态,可分为近山长堤、谷口高坝和平原低坝3类。它们构成了南北两组坝群,形成高低两级水库,规模宏大。2015至2016年对其中3条进行的发掘,揭示出坝底采用淤泥堆筑、外部包裹黄土、关键位置以草裹泥堆垒加固的筑坝工艺。发掘者推测这一水利系统具有防洪、蓄水和运输的综合功能。高坝和低坝可以形成三处库区,低坝可以拦蓄出一片面积9.39平方公里的水库,令人震撼。
根据坝体的测年数据、在3处坝体发现的良渚时期的陶片和与古城相同的堆筑工艺,可以确认这一大型水利工程的年代为距今4700年至5100年之间,属于良渚文化早中期,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
专家认为,这一水利系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筑技术先进;其与古城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规划视野和技术水平充分体现了良渚社会高超的规划、组织和管理能力,大大提升了学术界对良渚古城的认识,证实了良渚社会已进入王国阶段;这一发现开启了中国史前水利史研究的全新领域,意义重大。
(《中国文物报》3.18 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