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3月29日 星期二

    武大赏樱,究竟是谁想多了

    《 文摘报 》( 2016年03月29日   01 版)

        近日,武汉大学校史专家吴骁撰文批评武汉某企业到东京闹市区投放去武大赏樱广告,称“商贾不知亡国恨,跨海乱炫彼国花”。接着,不少论者撰文批评吴骁,称其“上纲上线”,认为没必要将“国耻”与樱花联系到一起,而是应该“走出历史”。

        武大樱花不仅仅是一种花,其身上的社会及历史属性不容忽视。正如吴骁指出的,现在武汉的樱花,多是侵华日军栽种的樱花“后代”,这一点此前早有共识。作为抗战的遗留物,樱花与日军的碉堡、集中营等战争遗留物一样,不可能轻易抹掉那段沉痛的历史记忆。樱花年年怒放恰恰可以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国土沦丧的惨痛历史。这样的历史记忆并不应该成为一种负担,更不应该受到奚落。

        其实,与“上纲上线”的批评相对立,一些国人在直面历史的问题上总是“习惯遗忘”,才是更值得批评和警醒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也是当下某种社会情绪的写照。    

        “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几乎每一次劫难过后,总有劝人遗忘的声音出现;历史的教训甚至真相都没有搞清楚,就汲汲遑遑地“走向未来”。总以如此功利、犬儒的态度对待历史,必然会陷入历史的循环,不可能长出反思的花朵。

        吴骁的长文在措辞上或有过激,但其深刻的反思精神并无不妥,倒是那些汲汲于“放下”的声音让人警惕。一树樱花各自赏,有人看见绚烂,有人看见门票,有人看见国耻,有人看见宽容,究竟是谁想多了? 

        (光明网 3.24 胡印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