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3月22日 星期二

    我们需要“有意思的生活”

    《 文摘报 》( 2016年03月22日   06 版)

        所谓乡愁,是指建立在人与土地关系基础之上的祖先崇敬与鬼神敬畏,以及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社会价值体系,集生产、生活、生态、生命功能于一体的共同体情感。它包括三层内涵:围绕土地而构筑的物质家园,围绕生命意义而构筑的精神家园,围绕代际传承而构筑的血脉家园。建立在人与土地关系基础之上的物质家园、精神家园、血脉家园的交织,就构成了乡村社会“有意思的生活”之全部内容。

        乡愁是一种情感泛滥,甚至只是一种基于物质匮乏年代的生活记忆及抱团取暖式的共生情感。但是,它所映射的也是事关“吾土吾国吾民”精神家园的塑造之大事业。这种精神家园的失落,因城市生活的“原子化个体”生存方式而异乎寻常地凸显,并打开了“乡村病”与“城市病”的共通之处。即转型时代,如何提供安顿当代中国人身与心的“有意思的生活因子”?

        “有意思”的乡村生活,无疑将传统聚落组织形态、各色人等、私人与公共事务,和“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社会价值,有机地统一于乡村生活的历史变迁进程之中。由此引发乡村人最本质的共振之声,“送老养小自己活”成为一代又一代乡村人的人生使命。

        反观现代城市生活,尽管创造了无比璀璨的物质文明,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锻造了忙碌的社会生活,却往往割裂了各类组织、各色人等、各种事务、各个价值的内在连接与一体化进程,将人间、人世、人生、人性、人心置放于无根的漂泊风尘中,结果“乡愁未除,城愁又添”。

        悠久农业文明所孕育的“有意思的生活因子”,需要创造性地注入当代中国“有意思的生活”建构历程之中,并使之成为当代中国人安身立命不可或缺的内在价值构成。

        (《解放日报》3.15 唐亚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