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辉煌业绩,但相应的话语体系却没有跟上,经济优势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这其中的核心问题是缺乏核心创造力。
具体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话语。我们现在谈到的很多概念都是西方世界先讲过的,然后我们拿过来使用,所以话语体系也不能脱离西方世界。第二是理论。我们现在分析社会发展的很多理论也是源出西方,西方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因而理论上也是受约束的。第三是教材。我们的学科教材大多是按着西方的体例编写的,因而学习与应用的根据也就必然是西方化的。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觉得主要有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从政治话语来看,一方面,现在有些文章写得不生动,基本上是对领导人讲话的一个复述。从学术话语来看,直面中国问题不够。文本的研究当然是需要的,但是,有的文章过分咬文嚼字,成了文字游戏;有的随意生造概念,让人不知所云,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相去甚远。
第二个问题,就是大众话语与学术含量。现在我们特别强调接地气,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都没有问题,但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最终取决于我们的学术水准和学术含量。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有很多低水平重复,这也是导致我们失去话语权的一个原因。
第三个问题,就是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讲中国一定要放在整个世界的格局中,它是个性与共性、独创性与普遍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的统一。
最后补充一点,话语是要靠人来说的,所以这个话语到底怎么样,取决于我们有没有高水平的人,取决于我们有没有世界影响的哲学家。
(《理论视野》2016年第2期 郭建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