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3月15日 星期二

    “创造性思维”被庸俗化

    《 文摘报 》( 2016年03月15日   06 版)

        “创造性思维”现在已经被一些教育思想家给彻底庸俗化了。这些教育思想家把创造力归结于“能想”,能产生奇思妙想,只关注这个想法是不是够新颖,而不关注这个想法有没有道理。他们心目中的学术界存在着各种条条框框乃至“禁区”,他们以为职业选手都畏首畏尾不敢动作,只有天性未泯的孩子们才能趟出一条血路。

        “创造性思维”不能成为一些教育思想家和媒体整天呼吁,实际上却没有人真正去为之付诸实践的口号。

        现代世界中大部分日常的创新,不管是科学家的研究,企业的科技进步,音乐戏剧的创作,都是在当前水平基础上的一个改进,是“量变”。

        即便是那些看似横空出世的“质变”创新,其实也是当时技术条件孕育的结果。生物进化学说有个新概念叫“adja-cent possible(邻近的可能)”,现在经常被用来比喻创新。真正对创新有意义的新想法,其实都是在现有的各种已经被证明实用的好想法基础之上生长出来的,它必然与当前现实“邻近”,否则就不“可能”。爱因斯坦能提出相对论,是因为当时刚刚有人做了证明光速不变的实验,刚刚有人准备好了洛伦兹变换这个数学工具。如果爱因斯坦根本不看最新物理论文,一个人坐在专利局办公室里瞎琢磨,他怎么可能搞出相对论来呢?

        所以有价值的创造性思维,必须是“性之有根,长之靠谱”——它必须是现状的一个邻近的可能,它必须被付诸验证。鼓励创新的正确做法是鼓励人们,鼓励尝试,鼓励失败,而不是鼓励天马行空的妄想。

        (《南方周末》3.10 万维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