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3月15日 星期二

    寿司:源自中国的古老食品

    《 文摘报 》( 2016年03月15日   05 版)

        在人们印象中,寿司与生鱼片一样,是代表日本饮食文化的基本符号。但事实上,寿司并不是大和民族的专利,而是源自中国的一种古老食品!

     

        在日语中,“寿司”只是音读,意思是醋饭(sumeshi),而相应的汉字,除了“寿司”,还有“鮨”(yì)或“鮓”(zhǎ)的写法。经考证,这两个源自中国典籍的汉字,隋唐时代随留学僧东传日本。

     

        按照字面意思:“鮨”,原是一种腌制的鱼肉,在冷藏技术尚未发明的古代,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们通过用盐腌制鱼类食品防止腐坏、变味。此种保存食物的智慧,最早见于公元前三四世纪的辞书《尔雅》中。“鮓”字的出现则稍后于“鮨”,同样是指一种从边陲蜀地传入中原的腌制鱼肉。

     

        《齐民要术》中对鮓有极为详尽的描述。从中可以看出,在南北朝时期,鱼鮓已成了当时社会上极为普遍的食品。其表述如下:取新鲤,去鳞,切成片状,去血,置盘中撒盐腌渍备用;腌制后鱼片去盐,平铺于陶桶之底,铺满后施以一层调味米饭,压紧;米饭上敷以竹叶后再以一层鱼片一层米饭反复铺垫八层,直至铺满陶桶后用竹叶填住桶口,压上重石,置屋内暖处,酿至成熟后再以竹刀取而食之。按照日本食物史专家筱田统氏的定义,这种鱼鮓,已经具备了原始寿司的主要特征。

     

        东晋末年,一部分为逃避战乱的汉人渡海东去,在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西部和西南部一带漂流上岸并定居下来,有关鱼鮓的做法便在该地区流传开来并沿袭至今。

     

        鱼鮓在日本得到广泛传播还是在奈良时期以后。当时的日本社会尤其是贵族阶级呈现着一股仰慕中华文明的倾向。众多的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国求学问道。回国时,留学生们不仅带回了中土的优秀学术文化,也带回了长安都城的饮食风尚。鱼鮓渐渐成为日本人喜爱的家常食品。如今,日本人吃的寿司是传统寿司的一个流变品种,即所谓的“江户前”寿司,其特征是以生鲜鱼贝类贴在醋味饭团上代替腌制鱼的一种做法。这种“生寿司”,历史不到两百年。

     

        但起源于中国的鱼鮓这一传统食俗,在唐宋之后就渐渐从汉族的餐桌上消失了。有人考证认为,主要是由于民族征服带来食俗的巨大变化引起的。与日本海洋国家不同,中国大陆尤其是古代文化政治中心的中原区域,与鱼类有关的食俗本来就不是那么根深蒂固,唐宋之后,蒙古及满族等以肉食为主的少数民族征服、统治中国近四百年,影响所及,很多传统汉族食俗发生变迁而逐渐式微,甚至从汉民族的食单上消失了。

     

        (《寻根》2016年第1期 周朝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