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3月01日 星期二

    那些被汉文化影响的旗俗

    《 文摘报 》( 2016年03月01日   05 版)

        清朝入关初,满族传统文化大抵保存完好,蒙古、汉军子弟一味攀附满洲,对其文化风俗趋之若鹜。但此后,满族文化在汉文化的影响下走向衰落。 

     

        妇女殉节

     

        满族入关前,无所谓妇女的“贞节”观。满人入关后,不可避免地受到某些汉族陋俗的污染。顺治十年(1653)清廷首次旌表了38名八旗烈女和节妇。以后此风延及到宗室,一批宗室烈女受到表彰,他们在夫亡后从殉。此后,康熙皇帝对妇女“殉节”表示反对。他认为人命是至关重大的,轻生从死属于反常之事,他下令对殉节妇女族表一事,永行禁止。雍正帝也只主张“殉节”在汉族范围内提倡,而不要扩大到满族。他规定,以后只有那些生有子女,且年过四十的寡妇,才能予以生活补助。这样一来,将促使那些年轻寡妇选择改嫁。

     

        但尽管如此,汉族的封建礼教,最终是满族无力抵御的。所以,乾隆朝以后,满族对妇女贞节的重视,与汉族相比,甚至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势头。仅从《八旗通志》所载八旗“烈女”人数察考,已经超过顺、康、雍三朝的总和。

     

        废除火葬

     

        满洲旗人的葬俗在入关后也发生了演变。满族先世一向行用火葬,不似汉族的“入土为安”。死在关外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是先经火葬,然后营建陵寝,再将骨灰埋葬在内。这种习俗,被满人带入关内。顺治帝和孝康、端敬两皇后死,都是行用火葬。

     

        汉族人基于传统观念,长期以来忌讳火葬,认为这是对先人的大不敬。满族人的火葬,被视作一种野蛮落后的习俗。因此,对濡染汉族文化日笃的满族统治者来说,逐渐以火葬为不雅之俗。乾隆帝即位后发布谕令禁止八旗人再行火葬。有违纪的,按律治罪。

     

        旗家打扮

     

        旗下女子本不缠足,不缠足叫“旗家打扮”,指旗妇大脚。与“旗家打扮”相对的为“蛮子打扮”,也就是汉人妇女的缠小脚。旗人女子不缠足,与其早期渔猎生活的方式是相适应的。辗转迁徙,纵马驰骋,当然不可能缠足。

     

        清朝入关前,就曾颁布禁止妇女缠足的命令,但汉人秉性不改,于是就有汉官上疏陈请“宽民间女子裹足之禁”。结果民间女子缠足如初,惟旗人女子不在此例。然而世事流迁,一旦满洲人汉化程度弥深,竟也有旗女不顾缠足的苦痛,甘冒受罚的风险,取仿起汉人的裹小脚来。嘉庆年间,清廷在从汉军旗人中挑选秀女时发现,仅镶黄旗汉军女子中,就有十九人缠足。道光以后,连一些满洲女子也忍耐不住地要效法汉人缠足了。

     

        满语式微

     

        满语在清代称为“国语”,与骑射并为满族文化的两个基本要素。入关之后,清初统治者积极提倡满员学习汉语。没成想却造成了满语的衰落。

     

        尤其在嘉、道年间,满语的影响力急速萎缩。道光帝曾想了解满洲官员掌握满文的程度,于是谕令满洲侍郎以下至五品京堂官员进内廷考试,结果大失所望,不能落笔的有一半之多。光绪朝以降,即使在宫廷内,满语也基本被束之高阁。据说慈禧太后对满语的认识就很肤浅,甚至达到了“差不多可以说完全不识”的地步。她批阅文件只批汉文,不阅满文。1900年清廷与八国联军签订的庚子条约,备有法、英、德、汉四种文本,已没有满语的位置。

     

        (《旗人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刘小萌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