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底,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率领南京市民和平之旅代表团来到日本宫崎县,要求日方返还二战期间建造“八纮一宇塔”(现称“和平之塔”)时从南京明故宫和中山陵拆卸的三块石头。
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根源
“和平之塔”位于日本宫崎县和平台公园内,二战前被称为“八纮一宇塔”,因塔的正面刻有“八纮一宇”四个大字而得名。该塔在日本近代史上地位异常重要。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建立了近代天皇制国家体制,天皇成为日本国至高无上的精神权威和政治权威。据《日本书纪》记载,神武天皇曾用“掩八纮而为宇”来概括自己的建国理想。“八纮一宇”是日本宗教学家田中智学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造语”。他在1925年陆军主办的讲习会上对“八纮一宇”的内涵解释为:“集万邦为一家,即为八纮一宇,也就是统一世界的意思。”
1940年7月,日本内阁会议审议通过了“基本国策纲要”,其中将“八纮一宇”定为日本的国家基本方针。由此可见,“八纮一宇”在日本法西斯主义疯狂发动对外战争之时,本质就是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统一”世界提供一个“正义”的口号。
侵华战争的背景下建造出来
“八纮一宇塔”是在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的背景下建造出来的。
1937年7月7日,相川胜六被任命为日本宫崎县新任知事。时年正值神武天皇即位2600周年,相川认为神武天皇建国的“远大精神”,也应被扩展到东亚甚至世界。而这种精神需要用某种具体的东西把它表现出来。于是,他提议将神武天皇的建国精神具体化为“八纮一宇塔”。
相川胜六在决定建造“八纮一宇塔”后,寄给陆军大臣板垣征四郎一份《献石委托书》,请求陆军配合在世界各地收集建塔的石材。板垣征四郎随即下达命令,要求占领中国各地的各陆军部队每个军或师团交两块石头,其中一块得是军或师团司令部所在地附近的石头,另一块尽量是在最前线战场附近采集来的石头。接到命令后,各部队争先恐后献出当地最具特色的石头,入驻外国的日本人居留民团体也进献了数目可观的石头。这次南京市民和平之旅代表团要求索回的麒麟浮雕石就是由“南京日本居留民会”奉献的。另据大阪每日新闻报道,中国泰山山顶的石头也被运到了日本。
“八纮一宇塔”的塔基由大小材质完全不一样的1789块石头构成,每一块上面都刻着寄赠团体的名字。其中除来自日本国内的石头以外,绝大部分都是从朝鲜半岛、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等日军占领或侵略地区运送而来的。
为逃避战争责任改名“和平之塔”
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军占领日本。作为对日本进行民主化改造的重要一环,占领军司令部颁布了神道指令,要求禁止一切能够让人联想起国家神道和军国主义的东西。宫崎县当局为了逃避战争责任,主动将“八纮一宇塔”正面的“八纮一宇”四个大字削去。1957年宫崎县政府决定将“八纮一宇塔”所在的“八统台”改名为“和平台”,“八纮一宇塔”也改称“和平之塔”,企图使附着在该塔上的极强的战争色彩随之消除。
1999年宫崎电视株式会社制作了一个纪录片《石头的证言——和平之塔的真实》,对“和平之塔”的历史变迁做了详细的走访调查,揭露了“和平之塔”的前身“八纮一宇塔”曾经助力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事实真相。为该纪录片做出巨大贡献的“和平之塔”史实考察会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当地反战和平人士自发组织成立的民间团体。为了揭露“和平之塔”的真面目,2009年12月中旬,该考查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了名为“石头的证言——虚假的‘和平之塔’”的展览,展出了大量经过调查走访得来的珍贵照片,揭开了“和平之塔”的面纱。
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克曾言:“‘过去’就是以后不会改变的资料”。“和平之塔”的历史亦是如此。
(《世界知识》2015年第24期 唐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