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12月03日 星期四

    应对“隔代教育”政府不应缺位

    《 文摘报 》( 2015年12月03日   01 版)

      “全面二孩”即将放开,很多家庭都会依靠老人来照顾、养育孩子,但隔代教育也引发很多讨论和争议。对此,研究家庭社会学的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郑丹丹说:

      中国的隔代教育分很多情况。比如说打工者进城打工,孩子完全交给祖辈。这显然是流动人口造成的社会问题。把这个概念扩展一下。比如有些时候,三代人是一起生活的,父母往往因为处在职业发展的关键期,孩子的养育教育大多留给祖辈去做。这种“隔代教育”要更为常见。

      隔代教育在欧美国家也存在,但肯定没这么普遍,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的制度设定。比如我们把孩子扔在家乡,单独留给祖辈,除了自己内心的焦虑,没有任何外部制约。但在美国这就是违法的。

      “隔代教育”这种在中国文化下形成的家庭策略,实际上是在社会资源、社会服务、社会政策暂时还供给不足时,家庭的一种应对策略。

      因此,社会应该给年轻父母提供一些帮助,提供更便利、更放心、更经济实惠的育儿机构和服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想法,如果能不影响事业发展、工作生活,更愿意把孩子放在身边。

      政府也可以像居家养老一样,搞一个居家育儿,就是孩子在家里,社区提供很多带有公共福利的配套服务,帮助年轻夫妇更好地育儿。有人提出设立“隔代教育课程”“有执照的育儿保姆”“育儿假期”等解决方案,肯定会有效果。比如“设定育儿假期”可以很好地解决城市教育移民、职业移民的育儿问题。但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的问题不是这些方案所能应对的,而是应该让城市有更好的吸纳性,使得这些儿童能够随迁。

      (《中国青年报》11.30 黄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