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国家考古人员去年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的一艘疑似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近日被确认为清朝北洋舰队的“致远”舰。甲午海战中,在弹药将尽且遭受重创之际,舰长邓世昌下令致远舰冲向日本舰队主力舰与敌同归于尽的英勇故事广为流传,但致远舰上为国殉难的官兵246人中,还有一位“洋烈士”,却鲜为人知。
1894年9月17日,共有8名洋员参加了黄海海战,其中2死4伤,英国人佘锡尔就战死在致远舰上。
1887年2月,李鸿章决定由中国派人运回从英国、德国订购的军舰。4月底,邓世昌等400多名官兵,乘轮船招商局的商船,从天津出发,赴欧洲接致远、靖远、经远、来远4艘军舰,并顺便在回航时训练水师。英国造的致远、靖远两舰船员,由北洋舰队英籍总教习琅威理负责聘请。
琅威理长年在英国海军服役,有一定的人脉和经验,他聘请了16位有一定资历的英籍水手,其中包括年轻的佘锡尔。1887年8月25日,佘锡尔乘坐飘扬着大清国旗的致远舰离开纽卡斯尔港,起航朝中国开去,舰队沿途进行编队训练和单舰训练,佘锡尔随舰教习、指导。1888年春,佘锡尔随致远等4艘军舰抵达天津大沽。佘锡尔从此便在致远舰上工作。
佘锡尔年轻有为,他不论在舰队的华籍军官还是外籍洋员中都格外受欢迎。北洋舰队的英国籍教习戴乐尓在《旅华回忆录》中说,佘锡尔温和谦卑,说话声音柔和,是一位“和蔼可亲”、“有用又工作勤劳的军官”,在中外员工中,他的人缘是极好的。
1894年,29岁的佘锡尔升任致远舰的洋总管轮,军衔为都司(中校),月薪300两白银,加上福利奖金等,年薪相当于现在的170万元。有趣的是,佘锡尔成为大清帝国北洋水师致远舰上的总管轮,其父则是英国皇家海军舰队的总管轮,可谓子承父业。
在甲午战争开战前,佘锡尔刚获准休假,但是佘锡尔自告奋勇,希望留在军舰上和中国兄弟们并肩作战,直至战争结束。
1894年9月17日中午11时左右,中日两国的海军主力——北洋水师和联合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遭遇,展开了一场空前惨烈的大海战。
致远舰在邓世昌指挥下,与敌恶战,中弹累累,遍体鳞伤。邓世昌预感军舰已无法修复,毅然驾舰冲向联合舰队的本队松岛号等舰。数枚敌榴弹击中致远的水线,导致其船舷旁鱼雷发射管内一枚鱼雷爆炸;同时,伴随着致远中弹、下沉,锅炉中的热水与冰冷的海水接触,立即发生剧烈爆炸。右船舷随即倾斜,最终导致其舰艏下沉。
全舰官兵只有郑纶等7人遇救,其余246人全部壮烈殉国,其中包括佘锡尔。他身负重伤,又不会游泳,结果在轮机舱内,随同致远号一起下沉,葬身冰冷的海底,最后连遗体都没找到。
佘锡尔牺牲时,年仅29岁,离开英国到中国已经7年了。他尽忠职守,无愧于清政府支付的佣金。
(《羊城晚报》11.14 赖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