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道湾十一号是北京西直门内一座三进的四合院,著名作家鲁迅、周作人和社会活动家周建人——文学史上称为“周氏三兄弟”或“周氏兄弟”——曾在这里居住。2009年,北京城市规划将原在金融街的北京市第35中学搬迁至此,把这所宅院圈在校内。如今学校师生已在此上课,宅院经过整修,成了“周氏兄弟旧居”。
八道湾十一号完整保护下来,中国又多了一个纪念鲁迅的设施。据统计,全国鲁迅纪念设施原有六处,分别在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和南京。鲁迅在北京住过的地方有四个:宣武门外绍兴会馆、八道湾十一号、西四砖塔胡同六十一号和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二十一号。后者即今北京鲁迅故居和鲁迅博物馆所在地。
八道湾十一号住宅是周氏三兄弟将故乡绍兴的房产卖掉后筹款于1919年购买入住的。遗憾的是,大家庭不易维持。1921年,周建人离开;1923年,鲁迅因与二弟周作人失和,另购房屋居住,八道湾宅院留给了周作人一家和周建人的前妻及儿女使用。周作人在日本占领北平期间加入伪政府,战后被逮捕判刑,房产被法院没收。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也曾考虑在八道湾建纪念鲁迅的设施,曾有将之辟为纪念鲁迅场所或改作鲁迅小学的动议,但未能实现。时势变幻莫测,60多年后,这里果真成了一所学校。
八道湾十一号人文蕴含丰富,辐射面很广。《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很看重鲁迅和周作人的文章,陈独秀曾说:“鲁迅兄做的小说,我实在五体投地的佩服。”陈独秀是催促鲁迅创作最有力的一个,鲁迅第一本小说集《呐喊》的出版,陈独秀出力甚多。中国共产党的另一位创始人李大钊也与周氏兄弟友善。1927年李大钊被军阀张作霖逮捕绞杀后,周作人与北大同仁商量,将李大钊的儿子李葆华隐藏在宅院内,后送日本留学。胡适在日记里说“周氏兄弟”可爱,有天才,称赞鲁迅兼有赏鉴力与创造力。
后院东头三间客房里,曾居住过多位外国客人,其中停留时间较长的是俄国作家爱罗先珂。他应邀到北京大学讲课,校长蔡元培考虑他眼睛看不见,又不通汉语,就托周家来照顾。鲁迅和周作人能讲日语,周作人则不但通英文,还自学掌握了世界语。周宅住房宽敞,鲁迅的两个弟媳都是日本人,家里通用日语,即使鲁迅和周作人不在家,爱罗先珂讲话也有人能懂。爱罗先珂邀请日本朋友为他读鲁迅的小说,对鲁迅作品中出现的许多人物特别是阿Q感兴趣。他发出“鲁迅在日本和中国,是第一流的作家”的呼声。爱罗先珂的《小鸡的悲剧》和鲁迅的《鸭的喜剧》等作品描写八道湾十一号的生活细节,至今读来,仍趣味盎然。
周作人在抗日战争期间与敌伪政权合作,这里成了“周公馆”,当然少不了达官贵人的足迹;而抗战胜利后,周作人入狱服刑,高门大户渐渐成了大杂院。
八道湾十一号整修完毕,需要命名,在“周氏兄弟旧居”“鲁迅旧居”“周氏家族旧居”等名目中,我主张用前者。理由大致如下:一、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已经有了鲁迅旧居,特别是北京鲁迅旧居离八道湾不远,再称为“鲁迅旧居”,颇有重复之嫌;二、周氏三兄弟同住地,除绍兴老家外,就是这所宅院。绍兴有周家台门、鲁迅祖居,家族色彩已很明显,而八道湾十一号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三兄弟同住;三、“周氏兄弟”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专有名词。
(《光明日报》10.6 黄乔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