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合肥举办的2015中国计算机大会上,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举行了“从屠呦呦获诺奖看我国现行科研评价体系”特别论坛。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高文教授认为要反思现行科技评价体系,现行评价体系的问题是太重视团队了。诺奖历来重视原创,高文建议,以后评奖要从奖励项目逐渐向奖励人过渡,评价体系出现的问题就会慢慢扭转。
大家对SCI不要过分重视,但对发表论文一定要重视。你有一个想法,一个成果,一定要把它记录下来,发表出来,你可以用任何语言,可以在任何水平的杂志上发出来,没发出来空口无凭。这就是我们发表论文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追求高影响因子,也不是追求有多少人引用,而是把最原始的想法记录下来。
有一位日本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从来没出过国,也从来没有用英文发表过文章。他提出来的原理得到重视后,国际机构开始追溯,最后发现这篇使他获奖的文章是在日本的一本杂志上发表的。
2010年CCF海外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张晓东认为,在一个评价体制优良的社会里,有价值贡献的科学家一定是成功的,两者并不矛盾,但有些工作的价值和贡献要等很长时间才能得到认可。要改变目前科研体系中的过度标签化。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标签,很多标签成为获得学术资源的台阶。在这样的体系中,一个学者要花费大量时间获取这些标签,势必会影响真正问题的解决。
(《中国青年报》10.28 李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