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论点短辑

    《 文摘报 》( 2015年10月15日   06 版)

        “境”作为中国古代诗学概念的含义

        查正贤在2015年第5期《文艺研究》上说,作为一个诗学慨念,“境”是对以山水风物为典型代表的诗歌创作所表现的对象的称呼用语,其含义是一定范围内的山水风物的“次序”,诗歌应当表现出这一“次序”,对“情”与“意”的表现也与此类似。“境”是以其界限与延展合一之义,自然地成为观览山水的空间概念,山水风物在这一概念下呈现为一种整体与有次序的存在,它对于人的价值,如引发诗兴、抒发情感等,也直接体现在这一存在状态内。称山水形胜或人的“情”为“境”,则描绘山水形胜、抒发情感的诗,就是对“境”的表现。

        流动民工对社会的分类融入

        王处辉、孙晓冬在2015年第4期《南开学报》上说,流动民工群体内部存在“分类融入”的能动模式,他们呈现出不同的社会态度与行动策略,“融入型”流动民工更为认同城市文化,更加注重工作与生活的整体稳定性;“边缘型”流动民工选择“经济融入与文化排斥”策略,更关注个人发展与短期内收入的提升;“摇摆型”流动民工尚未决定是否定居城市,他们在社会态度与行动策略上与“边缘型”流动民工更为相似。学界需反思带有城市管理者视角的研究结论,将流动民工视为结构中的能动者,在尊重他们理性选择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融入类型的流动民工展开更为细致深入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