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春秋》何以让“乱臣贼子惧”

    《 文摘报 》( 2015年10月15日   06 版)

        春秋时代,周王室势力日渐减弱,诸侯纷争,先后有5个诸侯国的国王称霸,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来,在长江流域,吴、楚、越三国之间又多次爆发霸权之争。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发生的重大事件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这部编年史简括起来就称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春秋》采用的笔法,文学上称之为“春秋笔法”,实际上就是“微言大义”。孔子对“春秋无义战”的动荡社会和礼崩乐坏的文化现象痛心疾首,又不便直抒胸臆,就只好借史讽今,创造了这种不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价值观的方法。杜预的解释是: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

        例如,春秋笔法运用中较知名的三个表示杀的动词:杀、弑、诛,其实各有深层含义。杀指无罪而杀,弑指以下犯上,诛则指有罪、有理而杀。《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八》中魏惠王问关于周武王讨伐商纣之事:“臣弑其君可乎?”是指武王是以臣子身份起兵推翻杀死了纣王。孟子回答:损害仁义之人,只不过是个“一夫”(即无道寡助的匹夫、独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意思是:我只知道诛杀了一个叫纣的有罪之人,却没听说这是以下犯上的弑君。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笔法只是委婉行文,不是说谎。春秋笔法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的考证增加了难度。尽管如此,因为《春秋》一书中记述了很多乱臣贼子的无法无天,后世的阴谋家还是觉得读《春秋》如有芒刺在背。此即乱臣贼子惧怕《春秋》的原因。

        (《人民日报·海外版》10.9 王兆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