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制定公共政策用好“大数据”

    《 文摘报 》( 2015年10月15日   06 版)

        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兼顾物价、工资增长、养老基金承受能力等多方变量,实现制度化、定量化的“全自动调整”,长远来看既能促使养老待遇跟上社会发展,也能保证财政和基金压力维持在可承担的水平上。这一理念在一些国家已成为现实。例如在美国,只有当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超过3%才会启动调整程序,德国则主要参考工资增长率来确定基本养老金的调整幅度。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公共政策的制定,通常是基于各个部门分别上报的零散数据,综合考虑专家学者的建言献策、民意调查等。为了进一步提升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完全可以引入“大数据”理念,将理性的数据分析与感性的经验判断结合起来作为决策依据。

        比如在交通方面,可以根据车流方向、密度来适时调整交通信号灯,让出租车在打车需求缺口最大的时间和地点出现;在健康医疗方面,通过研究气温、病种、门诊量的变化,可以预测未来传染病的发展趋势……大数据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应用空间,只会越来越广阔。

        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用好“大数据”,面临许多挑战。首先,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是第一要务。其次,要革新现行的公共决策程序,增加数据测算和实证研究环节。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其著作中曾提到,“数目字管理”对于国家治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利益愈发复杂、观点日趋多元的现代社会中,这一“用数据说话”的理念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了保证各项决策更加趋近科学合理,未来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还应多让数据“说话”,并让数据说的话更有分量。

        (《广州日报》10.9 张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