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强行征召了1200万名外籍劳工,其中主要是犹太人和中东欧国家的劳工。1944年,德国企业中有30%的工人是来自外国的劳工。
二战结束后,德国只有一些大企业自行同犹太人世界签订协议支付了赔偿,更多企业拒绝了劳工提出的赔偿要求。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大量二战档案被解密,社会公众对纳粹劳工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20世纪90年代末,犹太人组织通过向美国法院指控瑞士银行在二战中的“无主账户”问题,成功获得瑞士银行12.5亿美元的赔偿。纳粹劳工幸存者受到启发,于1998年3月向美国法院提出集体指控,要求当时征用劳工的德国企业予以赔偿。在1998年至1999年间,波兰、美国、俄罗斯等国众多的纳粹时期幸存劳工向本国和德国法院提起赔偿诉讼。
1998年6月,德国总理候选人格哈德·施罗德表示,如果竞选成功,他领导的下一任政府将为二战纳粹劳工设立一项赔偿基金。1999年成功当选总理的施罗德开始与德国经济界商谈赔偿事宜,与12家德国大型企业领导人达成一致,决定建立一家基金会运作赔偿事务。基金发起者包括大众、福特(德国分公司)、商业银行、安联、拜尔、戴姆勒-克莱斯勒这样的大公司。德国在2000年8月通过了《赔偿基金法案》,对纳粹强制劳工的获赔资格和获赔金额作了详细规定。依据该法案,若干天之后,一个符合德国公法的基金会——“记忆、责任和未来”基金会成立了,其总部设在柏林。
整个2000年,德国媒体都在大规模宣传该基金会,联邦总统约翰内斯·劳也呼吁,德国人应该“言必行,行必果”。这种自上而下的动员,使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也出资加入了赔偿基金会。
2001年6月15日,“记忆、责任和未来”基金会向“犹太人要求赔偿联合会”和波兰、捷克的劳工组织汇出了第一笔赔偿款2.13亿德国马克(1德国马克约合人民币3.48元),用于满足3万名强制劳工的赔偿要求。
据统计,该基金会的初始资本高达52亿欧元,总共100多个国家的166.5万名前纳粹强制劳工或他们的合法继承人获得了43.7亿欧元的赔偿金,赔偿工作于2007年画上了圆满句号。
(《国际先驱导报》8.6 冯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