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信访领域的博士培养方向——“信访政策量化分析”博士培养方向,7月6日在中国政法大学正式开设。如果抛开对于信访的情绪化表达来看“信访博士”的出现,我个人的观点是:对其不应该进行简单的否定。因为按照新闻的表述,即将出现的信访博士,主要将在定量层面对有关案例进行梳理和归纳,它是对之前看似繁杂的信访整体形势与问题进行系统性总结,从学术层面而言,此种探索需要被肯定。
问题在于,任何学术都不可脱离现实而行,倘若学术本身对于社会的改造与反馈作用有限,那么此种学术活动的效果就不能被高估。至少从新闻已透露出的信息来看,所谓“信访博士”的设置,对于现实的介入作用仍然相对有限。这倒不是说“信访博士”本身的设置有缺陷,而在于信访问题原本就不是一个可以学术化解决的问题。因为说到底,信访问题既非始于信访部门,也非始于访民,甚至也不是偶然事件,而是现实生活中治理常识没得到尊重的结果。
来自中国社科院的一项报告显示,有关涉法纠纷,再次来京上访人中,37.78%的人因为法院不立案,28.48%因为判决败诉,而13.35%的人则是因为胜诉却未能执行。这一调查虽然仅仅针对涉法纠纷,但足以说出许多不懈上访举动的所由何来:公民诉求无法得到正常的流动与回应。上访者的问题多集中在拆迁、司法判决与个体权益遭受侵害等方面,在日常的行政与司法范畴内,它们其实都可以得到公正恰当地处理。但在现实中,或被管理者无视,或被强力所压制。
正因为如此,对于“信访博士”的设置,一个理性的态度应该是:不能看到“信访博士”就表示反对,但亦不能高估夸大“信访博士”的现实功用。要让信访问题彻底解决,根本性的路径依旧在于:尊重治理的常识,有关部门更应该把精力多放在源头,通过多渠道对公民的合理诉求进行回应。
(《新华每日电讯》7.8 王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