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参观贵阳孔学堂过程中脑子里环绕着一个问题: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什么样的关系?
是兼容的关系,相互促进的关系,还是排斥的、相互掣肘的关系呢?像仁义礼智信等中国的传统文化要素与社会主义的市场竞争会有默契吗?
后来,我参加中央党校学员关于小微金融的调研。我们的金融有个最大的特点“嫌贫爱富”,毛主席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的金融从群众中来,像抽水机一样把民间大量的闲散资金全部抽去了,但是很难再回到群众中去。大银行对小额贷款不屑于做,小额贷款太零碎又充满风险。但老百姓有需求,怎么办呢?
云南省金融办创新小微金融,我们专程前去调研。我们到了弥勒县座谈,一个几人合伙的私营的贷款公司介绍情况,他们给老百姓贷款是无抵押的。我很好奇,没有抵押,凭什么敢给出贷款?他们介绍他们有自己的一系列指标,例如,他们给小作坊贷款要去考察这家的孩子是否孝顺,夫妻是否和睦,经营有没有诚信,能否按时交纳水电气等一系列费用,如果这些都没有问题,他们就大胆地贷款。
这给我很大的触动。勤劳、孝顺、和睦、善良、诚实这些品质不都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吗?不都是我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吗?而这样一些品质得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同,与市场经济是相互促进,是兼容的。
(《理论视野》2014年第9期 徐伟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