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5月07日 星期四

    教育国际化不是西方化

    《 文摘报 》( 2015年05月07日   06 版)

      目前我们所理解的国际化可能是狭隘和片面的。当我们在谈到国际化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自觉地指的是西方化、美国化、欧洲化和英语化。

      自鸦片战争以降的一百七十多年里,除了短暂的封闭阶段外,我们在文化心理上对西方一直处于一种事实上的弱势地位。我们对教育国际化的理解实际上只不过是“西方中心论”在教育领域的另一种体现而已。

      但国际并不等同于美国和欧洲。在这个广袤的星球上,除了美国和欧洲之外,还有俄罗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等。

      研究文化差异是美国本科教育、特别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和我们的国际化走向恰好相反,美国学生喜欢去的大多数是那些他们不了解和感到神秘的地方。这是美国本科教育的目的。美国顶尖大学认为,他们所培养的学生未来会成为美国和全球的领导者。他们必须要对美国之外的世界有清晰准确的把握,才能有效承担起领导世界的责任。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常常自认为中国是美国最重视的国家。的确,美国重视中国,但不要以为美国只重视中国。在亚洲,它极为重视的另一个国家是印度。2014年3月,芝加哥大学印度中心在德里成立。而谷歌、苹果、微软等美国大公司早就在印度设立了大型研发中心。美国大学生去印度的也很多。相比之下,对于那些未来几乎肯定要和印度人打交道的现在的中国本科生而言,你对这个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的近邻又了解多少呢?

      不仅仅是印度,另外一个我们已经很陌生的国家是俄罗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习俄语的学生越来越少,原本数量有限的学生在毕业后也纷纷改行做了其他工作。当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合作关系越来越紧密的时候,俄罗斯的形象却在中国青年一代的心目中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个问题现在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以免二三十年后我们可能不得不为今天的短视而付出代价。

      (《光明日报》5.5 秦春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