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写实,凸显出两千年前的工匠,或可称之为艺术家所具备的不逊于任何时代的人物塑造的把控能力。
兵马俑刚刚发掘时,每一个兵马俑都保留着鲜艳的颜色——黑色的头发、古铜色的皮肤、褐色的铠甲、红色的甲带等,但出土后一接触到空气,外表的色彩很快就被氧化。现今展出的兵马俑,基本都是陶制的本色。
兵马俑“千人千面、千人千色”,每一个陶俑都根据不同的身份进行了一定的个性塑造。在兵俑的塑造上,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是头部的塑造,准确细腻,五官端正,惟妙惟肖,几见真人。在秦始皇陵小型马厩坑出土的跽坐圉人俑头像,与现代人完全相像,显示了精湛的造型能力。
古人和当代人一样,出于美化,出于等级,把色彩运用在服饰上,把对色彩的观念表现在陶俑身上,这是他们对于色彩的一种最为实际的运用。追溯远古,人们对色彩的认识凭的是一种直觉,绚烂纷繁的色彩现象曾被认为是大自然种种神秘力量的所在,也成为最早用来表达原始意识的重要标志。
兵马俑基本以关中、中原人为原型进行刻画,也有大量的北方胡人的形象,在写实中透着写意,精雕细刻之中又不乏写意概括,其形体基本与人同高,五官适度,胡须随人,发丝清晰,人物所处情境真实。从视觉上,远看形象明快、清晰,近看并不觉得失实。人物形貌的多样性、个性化烘托了整个军队的威武雄健及生活本身的多样性的组合。美术评论家刘骁纯曾说过,秦俑雕塑群整体的宏伟磅礴和强烈的抒情性,与局部的严谨精细和写实的技艺性形成鲜明的两极。
兵马俑显示了一种深刻的美学意义,这种美学,既不在孔孟的理论里,也不在老庄的禅道中,它是生活的美学,是在严酷的战争中所体现出来的阵势,它更是平民底层的艺术创造。
(《光明日报》3.16 吴川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