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3月24日 星期二

    亦喜亦忧话送书

    谢其章 《 文摘报 》( 2015年03月24日   05 版)

      送出去的书,像泼出去的水。

      这里所说的“送书”,是指把自己写的书送给亲朋好友。从第一本书《漫话老杂志》,到今天拿到新出的《佳本爱好者》,十几年来我居然出了二十几本书。

      我遇到的烦恼首先来自我父亲。《漫话老杂志》带给我第一次“出书的喜悦”,可没几天,父亲非常生气地对我说:“你为什么那么样写我!”我说这么写有什么错么,俩人很激动地吵了起来。这事以后,我出书就不是每本都给父亲看了。

      小学同学,几十年不见面,难得一聚,送书也许是最好的见面礼。2006年夏,正好出版社寄来《搜书记》样书,我又买了另外几本早先出的书,带到聚会的饭店,让同学们自己挑,一人一本。吃饭、聊天、回忆往事,好几个小时,没有一个同学一句话关乎我送的书,我心里很不悦。

      八年之后,小学同学又召集聚会。八年之间,没有一个同学来过一个电话聊起我送的书。送出去的书,泼出去的水。我不长记性,聚会时仍旧像八年前一样带去一包书,请同学们挑,并像八年前一样每本都写着“某某同学留念”一类的话。这回的下场,与八年前一样。

      送出去的书总是希望有个回音,“敬请指正”并非完全是客套。上海姚桐椿先生很早以前写信给我,满满四页信纸,一一指出我书中的错字别字漏字、句子的语病、标点符号也不放过。批评得我心服口服,有这样的读者真好。后来我每出新书就寄给姚先生,姚先生并不因为我送书就笔下留情,照样是三四页的订误,我一一在书中作相应的改正。止庵先生对于我也是“每书必读,每书必评”,因为同城,所以多是在电话里“教正”。

      止庵曾经在旧书店遇到一件事,自己送出去的书被对方处理给旧书店了——“我曾听人说:列位赠书,请勿签名,因为送到旧书店不好卖。举座愕然。我也曾在中国书店见过自己的‘签名本’,不过写了字的扉页给粘上了,对着光才看得出来。由此明白:别轻易赠书,尤其是对此兴趣不大者;亦别轻易索书,尤其是自己不感兴趣者。当然,相识或不相识的朋友送给我的书,我都好好放着,不会像上面两位。”

      我不完全同意止庵的看法,他所言的两个“别轻易”都是马后炮,总不能在赠书之时问人家“你将来不会把它卖了吧?”王朔说过“最先反叛我的就是我的读者”,此话深刻。我并不后悔当初的送书,人的一生,从头交到尾的朋友,能有几人?所以如果有人卖掉或扔掉我送给他的书,我一点儿也不会生气,反倒认为这是人情世故中最正常不过的一种现象。

      (《文汇报》3.4)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