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3月24日 星期二

    天堂那边,程十发先生笑了

    赵兰英 《 文摘报 》( 2015年03月24日   05 版)

      一个人思想不到一种境界,是成不了也不可能成为大家的。

        一

      尽管,已听多位朋友说起,嘉定的韩天衡美术馆值得去看看,然而,当站在它的面前,我还是被震撼了:没想到,那么好。黑白组成的建筑,气派不失典致,现代不缺传统,时尚不离质朴,在林林总总的美术馆中,可谓翘楚。

      上世纪80年代初,韩天衡和上海很多家庭一样,住房紧张,三代人挤在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为之,他常常长吁短叹,愁眉苦脸。身为画院院长的十发先生,很理解他的心情,但又没有办法。春节快到了。这个时节,本应是学生“孝敬”老师的时候。十发先生却反之,别出心裁,画了一幅《画造山房》图,赠予韩天衡。草木山水间,有一座漂亮的房子。

      没过多久,程十发先生尽个人所能,不仅为韩天衡,还为画院一批职工缓解了住房问题。那一天,香港一位朋友来看先生,提出想购买他的一些画。十发先生身边哪有自己的画呀?他的画,从来不是派了公用,就是送了人,即便是子女,也难得到。但是,先生几乎想都没想,爽快答应尽快画一批出来。尔后的几个月,他足不出户,茶饭不思,天天关着门,挥毫泼墨。大家万万没有想到,画稿完毕,先生拿到酬金后,即去购买了8套新公房,交到画院,请求全部分给职工,产权则归画院所有。那时,十发先生自己的住房并不宽敞,三代人住在国家分配的一套居室里。

      

      出生于中医世家的程十发先生,“悬壶济世”的思想根深蒂固。他这一生,有权力不威,有贡献不傲,始终把自己看成一个平民百姓。

      后来,十发先生将自己毕生珍藏的122幅历代书画珍品,捐给了国家。这天是1996年的6月18日,上海市文化局组织了一场捐赠签字仪式。十发先生即兴发言:“今天,我的心情非常激动。122幅作品,政府能够接受,我感到无上光荣。这是我节衣缩食买来做参考资料用的。现在年纪大了,保管发生了困难。艺术品是属于人民的。我个人收藏是暂时的,应该给同志们做参考。谢谢领导关怀,帮助我实现愿望。”

      十发先生捐赠的122件作品,是元代以来的名家名品,有钱选、王蒙、石涛、虚谷、罗骋、恽南田等人的,价值连城。可是,当他无偿捐给国家时,却没有说自己有多了不得,而是说国家满足了他的要求,他无上光荣。这样的境界,在这个世上几人有?

        三

      1981年,41岁的韩天衡走进上海中国画院,成为一名专职创作人员,3年后任副院长。应该说,程十发先生给予韩天衡的影响,在画品以外的功夫,即道德品行、学识修养上,要比艺技和流派上大得多。

      2011年2月,韩天衡将一千多件珍品及一万多册艺术图书,捐赠给嘉定区政府。嘉定区政府在一家废弃的厂址上,兴建起韩天衡美术馆。

      (《解放日报》3.14赵兰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