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3月12日 星期四

    中国缺乏高水准公共讨论

    《 文摘报 》( 2015年03月12日   06 版)

        今天的中国,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和权利意识的上升,公共空间已经出现,但健康的公共讨论氛围却尚未形成。

        其实,无论是知识阶层还是社会大众,只要是参与公共讨论,都应有一些共同的标准。除了理性的态度和成熟的风格之外,作为一场成熟的公共讨论,至少还须具有以下两个元素:一、多元性;二、思辨性。

        二十多年前在欧洲留学的时候,中国同学聚会最惯常做的事情就是在一起打扑克,极少在一起讨论问题。即便是坐在一起聊天,许多人也大都是聊一些身边的家长里短,极少就一些社会问题展开深度探讨。

        如果说,这还是一批当时中国的青年精英,那么让我们看看同时代的德国青年精英,他们聚在一起时都在干什么。夜幕降临后,他们也许会花点时间到剧院欣赏一出歌剧,或者到某一个会所去听一场文学演讲;朋友聚会,经常就是一杯酒或饮料,然后便海阔天空,而且经常是一些与自己身边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事情。

        当然,这里有很大的文化差异的成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这里得到了集中的折射。但有一点却似乎又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没有直接关系,那就是,我们确实没有谈话的习惯或文化。

        华人世界电视台似乎至今还没有一档超过一个小时的谈话节目,而在欧洲、美国或日本,收视率最高的往往就是一连几个小时的谈话。个中原因,除了话题和主持人本身的魅力外,它们的国民对于谈话节目的浓厚兴趣,以及在这背后的长于思考和思辨的特征,恐怕是最主要的。

        留一点时间给谈话,如果你能试图在谈话中讨论一些问题,那么你的谈话质量无疑又提高了一步。再下一步,如果你的讨论不是仅停留在事物的表层,而是逐渐进入事物背后的深层,那么你就比较容易摆脱个人情绪,而专注于探讨事物的深层逻辑。这一切折射到你的行为上,那就是:你不再容易那么简单化地为一件事情下结论,你也不再那么情绪化地一味指责对方,而是时常会陷入沉思。

        (《国际先驱导报》3.6-12 邱震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