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介入养老地产领域的企业逐年增加,然而盈利模式仍是困扰企业的一道难题。
缺乏盈利模式导致养老地产领域乱象多:一些养老地产“不养老”,适老化设施、服务跟不上,难以满足老人需求;投资主体鱼龙混杂,行业发展“低小散”,没有成熟商业模式。不少根本没从事过养老、房地产开发的企业也纷纷上马养老地产项目,导致整个行业刚起步便进入“低小散”发展困局。
一些养老地产“假养老真卖房”,借地方扶持养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以“养老”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对于习惯“卖房子”的开发商来说,往往把养老地产业也当成卖房子、租房子,而忽视后面的服务、运营。
相比其他地产,养老地产投入高、回报低、回收慢、经营难。在养老地产中,地产开发只是开始,之后的服务运营更为重要。要从管理物转变到服务人。以前80%的工作是对物的管理,20%是对人的服务,现在倒过来了,80%应该放在对人的服务上。养老服务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建立一种关系”。
国外养老服务的管理模式值得借鉴,发达国家的养老服务具有一套完整标准,首先要对老年人进行评估,确定具体的护理级别,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服务人员需要经过培训、学习和考核。
对养老项目的规划设计、空间布局、交通路线等,应站在运营的角度予以指导,而不是完全由设计院决定。目前国内大专院校培养的养老服务人才流失严重,将制约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未来养老产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与其跑马圈地,不如跨界圈人。
(《半月谈·内部版》2015年第1期 陈晓破 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