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3月10日 星期二

    中国古代文明化历程的启示

    《 文摘报 》( 2015年03月10日   06 版)

      其一,在中国古代文明演进中,各个地方形成的模式并不一样,不同模式有不同前途。一种是突出神权的模式,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把创造的大量社会财富都贡献给神灵,社会就没法持续运转,所以盛极一时后就垮了;另一种是突出军权、王权的模式,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看似比较落后,但它们强调传宗接代,不会把创造的社会财富都贡献给神灵,所以能一直传承下来。

      其二,文明演进的道路不是一成不变的,中间可能发生改变。如良渚文化的前身叫崧泽文化,本来也是以军权、王权为主,但当它发展到良渚文化这个阶段时接受了崇尚神权的宗教观,结果越陷越深,最后就垮了。

      其三,文明演进的历程是不断实现民族文化融合、不断吸收异民族文化先进因素的历程。我们现在是56个民族,但文献记载古时万国,到周文王、周武王伐商时还有八百诸侯,即使秦帝国出现后周边还有很多不同民族。汉代及以后,以汉族为主导的民族文化融合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其四,重视血缘关系和祖先崇拜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从在青铜器上铸造铭文开始,尤其是商周时期,族徽和一些铭文末尾常见“子子孙孙永宝用”字样的现象,是当时重视血缘关系和祖先崇拜的明证,而这正是中原地区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其五,在中国古代文明演进过程中,共同的信仰和文字体系是维护统一的重要纽带。共同的信仰,是指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祖先崇拜;共同的文字体系,是指从甲骨文到籀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的文字体系。

      其六,中囯古代文明演进的过程,也是阶级形成以及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不断斗争、妥协、再斗争的过程。国家要把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斗争控制在一定范围,不使其达到两败俱伤、俱亡的程度。

      其七,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对保证大型工程兴建和国家统一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其过度运用也会束缚人们的思想和创造性,需要找到恰当的平衡点。

      其八,“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理念及在其指导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等关系的实践,是中华文明发展比较顺利的重要保证。

      (《人民日报》3.6 李伯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