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1月24日 星期六

    “七七事变”前中日军力对比

    《 文摘报 》( 2015年01月24日   05 版)

        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在怎样的客观条件下取得的呢?

        二战前夕,斯大林曾说:中国没有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她。这种充满沙文主义色彩的评判听起来刺耳,却是中国人不得不承认的残酷现实。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中国军备的全面落伍,在中日直接较量中凸显出来。

        中国海上力量不如日本一艘舰艇

        一国的军事实力强弱,归根到底由综合国力,尤其是工业生产能力来决定。且看抗战爆发前中日双方的一系列数据对比:日本年工业总产值60亿美元,中国13.6亿美元;日本年产钢铁580万吨,中国4万吨;日本年产煤5070万吨,中国2800万吨;日本年产石油169万吨,中国1.31万吨;日本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战舰52422吨,而这些现代化武器装备,中国均无自产能力。

        无论国家的经济形态、技术形态还是军事形态,日益西化的日本都领先中国整整一代。先以双方海军军力对比为例:“七七事变”前夕,中国海军兵员共约25000人,共有66艘舰艇,总吨位57608吨。而截止到1937年6月,日本海军兵员12万7千人,共有舰艇285艘,总吨位超过115万吨。日本一艘大型战列舰的排水量,就超过了当时的整个中国海军。

        再说空军。当时中国空军仅有600余架飞机,全部进口,不仅无整机自产能力,且无主要零部件的自产能力。因缺乏零件的缘故,抗战爆发时能够投入战斗的飞机仅223架。而日本具备完全的飞机自产能力,“七七事变”前,日本海、陆军航空兵共有2700架飞机,其中作战飞机1600架。

        170万常备军是多是少

        中日双方陆军的战斗力之比,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境况呢?

        按现代的国防军事理念讲,国家平时应该精简现役军人数量,增加预备役兵员,节约资源用于更新武备,真正开战后,通过迅速有效的动员投入总体战争。可当时的中国却相反,现役常备军170余万,而受过军事训练的预备役兵员仅150余万。

        相比之下,“七七事变”前日本的人口为9000万人,常备军兵力不过38万人。战前的日本法律规定,凡17到40岁之间的男子必须服役,故理论上战时可动员1千万人参战。受过军事训练,可迅速形成战斗力者合计超过448万,占总人口约5%。

        带20发子弹打鬼子

        在兵员的训练上,中日同样存在着巨大差距。

        抗战前,中国士兵大部分是文盲,截至1936年底,中国训练完毕的高中及同等学校的合格预备兵,仅17490人。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候补军官仅880人。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抗战时当过国军排长,他发现基层军官连花名册都点不了,平日多不研究战术,打仗全凭血气之勇。

        以单兵射击训练论,当时一发子弹的价值在中国相当于七斤半大米,或35个鸡蛋。所以,平时训练多数是打空枪。就算物质条件最好的中央军,也不过每兵配发15发子弹作实弹射击,开战后每兵配发20发子弹上战场。而日军规定,新兵入伍后,每月用于实弹射击的子弹,步枪不得低于150发,机枪不得低于300发。结果日军每个中队都有三分之一的步枪兵可以达到优秀射手的水平。

        (《中国经营报》1.19 戴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