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会讲中文,不需要什么学历,就能在迪拜找到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工资可以超过万元。”近日,这样一条消息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甚至创造出了“迪漂”这个词。
“迪漂”真的这样美好吗?一位名叫法哈德的伊朗摄影师近日前往迪拜最大的外国劳工营索那普尔,拍摄了一组前来打工的亚洲劳务人员工作和生活的照片:在一个不到16平米的房间内,摆放着6张床,劳工蜗居在这里,为自己的前程打拼。这6个人中,上班最早的从凌晨3点就开始了,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常常还需要加班2至3个小时,而且没有加班费。他们在迪拜的生活,每天除了工作,就是睡觉、洗衣、做饭,娱乐和休闲成了奢侈品。
此外,这些亚洲劳工还要忍受高温。迪拜夏天的气温高达50℃,但这些亚洲劳工却要在这样的高温下工作14个小时。
即使这样辛苦地工作,他们的工资水平也很低。26岁的印度小伙瓦拉杰说:“中间人跟我们说,到了迪拜就可以挣大钱,一个月至少可以拿到7500迪拉姆(1迪拉姆约合人民币1.7元),但实际上,一个月只有700至800迪拉姆,刚来的时候更少。”
据法哈德介绍,在迪拜,人们会心照不宣地将社会分为三个阶层:阿联酋人、外籍人士、底层劳工。根据当地法律,外来劳工永远无法获得当地国家的国籍或是长期居住签证,收入微薄并且条件艰苦。
(《文汇报》12.10 陆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