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

    超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马克思一个重要而被人们忽视的思想副题引题题一题二

    《 文摘报 》( 2014年12月11日   06 版)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具体表现在人认识和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与方法上。前者的特点是从人的受动性出发,后者的特点是从人的能动性出发。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但他明确地说,他的哲学既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唯心主义,是把他们结合起来的真理。

      马克思超越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简单对立。这里所指的就是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在实践活动中的结合。在马克思那里,它们都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要素。这是马克思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被人们长期忽视的思想。由于忽视了这一思想,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只讲反映论,对如何反映很少涉及。

      实际上,思维创造和实践检验是认识的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没有思维创造,人不可能解决“休谟问题”,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推及未知。休谟(1711—1776),十八世纪英国杰出哲学家。他提出演绎逻辑的结论是可靠的,但是不能增加新知识;归纳逻辑可以增加新知识,但它基于已有的有限认识获取有关无限的未知领域的普遍性认识,其结论未必可靠。另外,经验既是认识的来源,也是对认识的限制。人们可以获得感觉经验,然而事物的本质、事物的联系是人借助感官器官无力直接感觉到的,获取它们只能越出直接感性经验的界限,求助思维的猜测与创造。

      在哲学史上,只有马克思通过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合理因素的结合,才对休谟问题作了科学的解决。由认识事物到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没有实践检验,思维创造就可能沦为主观臆说。科学实验就是这两个环节的结合。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对它的认识与运用会极大地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面貌。

      (《南国学术》2014年第4期 安启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