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有可能决定一本书的成败。如果一本书的文字很差,即使其中有思想,也会使读者失去阅读兴趣,而且文字拖沓的人基本不会有多少深刻的思想。
清乾隆年间人说:我们的文字很啰唆。为什么?因为古代人的文字刻在骨头上、石头上,后来写在丝绸上,写字的难度大,材料也贵,所以写字是一件奢侈的事,促使人必须节俭。想想乾隆年到现在也就两百多年,我们现在的用具是纸,是电脑,可以敞开写,有没有人想到要节俭呢?
现在学术论著的两个问题。一是研究问题碎片化,整体感缺乏。我们研究某个问题,一定要有价值和意义,如果研究的问题比较碎,与整体历史进程接不起来,就显得缺乏意义,因为读它的人不能通过这个研究了解那个时代,或者了解一部分人代表性的想法、情绪或者观念。
第二个问题,学者的著作沉淀和推敲不够,显得急躁,质量粗糙,有一部分作者甚至不能对自己的著作负责任,这也和当前的学术环境、评价体系以及各种各样的考核有关系。
在研究中问题意识薄弱也值得注意。这和目前我们学术的氛围以及思考方式有很大关系。我碰到一些带研究生的学者,他们苦恼没有题目可做,这是比较可悲的。我认为,这是学者的视野不够开阔,因为问题的存在需要发现,发现需要敏感,而敏感是需要其他知识背景来弥补的。其他知识背景不够,我想和学科过专过细有关系。
(《北京青年报》12.7 潘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