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12月09日 星期二

    突破“胡焕庸线”的两个关键

    《 文摘报 》( 2014年12月09日   06 版)

      日前,李克强总理参观国家博物馆人居科学研究展,当看到一张中国地图上的“胡焕庸线”时,李克强给现场的专家学者抛出一个重大课题:“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但中西部一样也需要城镇化。我们是多民族、广疆域的国家,我们要研究如何打破这个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

      “胡焕庸线”是胡焕庸先生(1901-1998,我国著名地理学家)1934年发现的中国人口分布密度特征曲线。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1956年改称爱珲,1983年改称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一般认为,“胡焕庸线”与中国年降雨量400毫米的等值线重合,是中国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胡焕庸线”两侧,农业生产能力、生态条件出现明显差异,锁定了中国农业经济的格局。工业化时期,由于城市对水资源和粮食的依赖,在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胡焕庸线”很可能继续锁定中国发展的空间格局。

      研究表明,突破“胡焕庸线”首先要突破以中心——腹地结构为基础的中国经济独立布局和若干以中心城市为基础的巨型城市群发展区。适合“胡焕庸线”以西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是枢纽-网络结构。应该选择局部水资源条件好的城市建立某些具有资源优势的专业化产业集群的枢纽城市,或者说“龙头企业驱动的中心城市”,形成产业链,构造枢纽-网络型空间结构,这样可以明显促进西部经济发展,还可以带动中国经济的增长。

      倡导以若干产业创新主导的城市为枢纽,加快中小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和交通网络建设,形成新型产业主导的枢纽-网络结构,这是中国的增长红利所在,也是突破“胡焕庸线”的关键所在。

      这里有两个关键:第一,发展以信息化经济为龙头的中国新型产业;第二,突破以中心-腹地结构为基础的中国经济独立布局,发展枢纽-网络型的空间组织,全国一盘棋,不搞地区封闭,不优先保障某些发达地区的发展。

      (《文汇报》 12.2 王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