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古文衰落之根源
姜荣刚在2014年第7期《学术论坛》上说,在中国古代,文之所以重要在于通经致用的载道功能,一自命为文人,便无足观。但从晚清开始,古文在西学新语及通俗白话的挑战下,逐渐从载道之器沦落到保存国粹的工具,甚至仅供士大夫欣赏的词章或美术之文。文与道、文章与经济的分途,使古文失去了赖以存在的价值与基础,不待废除文言之声起,即已走到生命的尽头。
李渔的财富观具现代意识
李停停、刘世仁在2014年第6期《四川文理学院学报》上说,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对财富的认识具有现代商人的特点。李渔卖文为生,而且他的“文”还是与主流文学背道而驰的末技小道,消费对象也是市井小民,这是传统文人所难以接受的。以文博利,组织家庭戏班专为豪门显贵服务以博利,这是他为后人所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用传统的眼光看,李渔对财富的追求是离经叛道的。但李渔曾说:“觅应得之利,谋有道之生,即是人间大隐”。他肯定财富、追求财富、享受财富,并且不受财富的奴役,仅用儒家重利轻义的思想来剖析李渔的财富观是片面的,不利于我们全面理解李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