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9月20日 星期六

    赵白鸽:身退功未成

    《 文摘报 》( 2014年09月20日   06 版)

      三年前,郭美美微博炫富,引爆中国红十字会100多年来最大的信任危机。59岁的国家人口和计生委副主任赵白鸽空降红十字会,强力推动红十字会改革。

      三年后,已“超期服役”两年的赵白鸽低调去职,“改革”二字也悄然隐去。

      未完成的改革

      赵白鸽1992年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完成博士后学习。她的职业生涯主要在计生部门,2003年被任命为国家人口计生委副主任,成为副部级干部。2011年,年届59岁的赵白鸽,还有一年就“安全到站”,如果没有后来的事,她的人生堪称进取,却谈不上精彩。

      郭美美事件是红会的灾难,而对于赵白鸽,也许是一次人生机遇。

      这位游学欧美,国际背景深厚的专家,准备用三年的时间,推动红会前所未有的改革。她彼时的状态,用红会内部人士的话形容是“踌躇满志”。

      对政府运行规则熟稔,也深谙为官之道的赵白鸽,频频释放“不改革就要被淘汰”的信号的同时,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她试图通过组织、人事、财务、监督等六方面改革,来理顺红十字会与政府的关系,进行透明化管理。国际红十字会提供管理咨询,国务院下发红头文件,可以说,改革顶层路线顺风顺水。

      但在红会内部,赵白鸽的改革却遭到了改革对象的抵制。而且抵制力量强大到,能让被称为“拼命三娘”的赵白鸽,在三年施政的最后一年,已经很少提到“改革”两个字。

      红会那堵墙

      赵白鸽不打官腔,也不避讳说激烈的话,“想当官做老爷的,不要来红会!”这类的话语风格深得媒体青睐,这让她获得了超高人气,也给她带来麻烦,甚至造成伤害。

      在一次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赵白鸽说中国红十字会很可能会成为中国社会领域改革的“先烈”,她后来把“先烈”改成“失败”。

      红十字会改革与发展课题组组长杨团说,在红十字系统内部,从总会到地方红会,“绝大多数怕改革,怕摘掉公务员的帽子”。截至2011年,中国红十字会系统编制工作人员为11228名,实行参公管理制度。改革设计之初的去行政化,就是端掉他们的铁饭碗。不出意料,这一设想遭到红会系统普遍抵触。

      对于这些声音,赵白鸽一方面表态:“现在这个《意见》我们要抓紧时间,对不起了。”一方面还要安抚:“把这个改革看成先把我们杀掉,这个观点不对的。如果改革人没有了、机构没有了,是不行的。”

      2013年正式推行的改革措施中,“去行政化”没有被写进去,而代之以“双轨制”,加强志愿者建设和外聘无编制人员,降低体制内人员的份额,同时加强基层选举,弱化政府任命。

      赵白鸽有时会请求媒体:“我有改革的决心和抱负,我想推动改革,把红会变成一个真正代表老百姓,老百姓真正拥护的平台。希望大家给我们一点时间。”

      爱“煲电话粥”的副会长

      据长期采访赵白鸽的记者回忆,一年前她很乐于跟记者聊天,说话的方式也很亲切。有记者写了红会的负面报道,她会辗转问到记者电话,拨过去详细解释事件原委,时间经常超过一个小时。不少记者接到过她的电话,并从此自认和她“关系不错”。

      但媒体过多的关注,假新闻的不断出台,尤其她的一些话的发酵效应,给她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她认为媒体在断章取义。近一年来,记者们反映打她的电话不太容易了。媒体报道给她推行的改革反倒带来了“负面作用”。她对媒体已经不太信任,“身心都受到了伤害”。

      卸任这段时间,赵白鸽完全拒绝了媒体采访,留给记者最后的印象是“拱手婉谢”。在几乎所有“电话粥”和微信聊天中,赵白鸽都会以一句“谢谢”结尾。

      (《南都周刊》2014年第34期 潘采夫)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