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节”正名为中元节,是我国传统习俗中重要的祭祖节日之一,其习俗在华南、南洋和日本保留较为完整,尤以“放河灯”为特色。
在道教文化中,中元节即地官诞,人们祈求清虚大帝为亡魂赎罪,尤其要祭扫新坟,希望逝者早日安息。“放河灯”便是超度鬼魂的举措之一,在幽暗的水道里布下点点微光,指引来生之路。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说,道教的地官与华夏民族更古老的社神信仰极易混淆,而中元节除超度亡魂外,还有庆祝早熟品种秋收、感谢土地的习俗。宋朝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中元前一日,则卖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卖麻谷窠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十五日供养祖先素食,才明即卖穄(jì)米饭,巡门叫卖,亦告成意也。”如今农村在小秋时节挂五彩旗于田埂的习俗也有“告成”的意味。
宋代是个有趣的朝代,即便是“鬼节”也犹如过年一般热闹。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阴历七夕一过,开封城四大集市“瓦子”里的小商品就换成了祭品:“市井卖冥器靴鞋、幞(fú)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而戏台子“勾栏”也开始上演杂剧《目连救母》,目连即《佛说盂兰盆经》中的孝僧目犍连,他想喂养死后化为饿鬼的母亲,可是每当饭一进口就变成烈火。佛祖说其母生前作孽太深,并指导目犍连在七月十五日以美食招待十方众僧,率众一同忏悔,最终使她脱离了“饿鬼道”。这个故事流入提倡孝道的中国后深得人心,成为“鬼节”的重要内涵。“鬼节”开文艺晚会的习俗,则在南洋华人那里以“七月歌台”的形式保存了下来。
今天,中元节余下的祭祀意义,一方面被带有休假的清明节所瓜分,另一方面受制于社会对“敬天法祖”之观念的遗弃。最终只剩下纸钱等物质空壳。
(《深圳特区报》8.7 侯博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