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4月初,清华大学外文系讲师方艳华通过述职答辩,但因为之前签订合同中规定“就职9年未评职称的老师必须离职”,从2004年起任讲师的方艳华如今已到了“非升即走”的最后期限。清华大学学生为被淘汰的老师鸣不平,大学实行的“非升即走”制度再次陷入争议(参见8月2日《文摘报》一版)。
高校推出“非升即走”政策,意在激励教师积极向上,并以此优化教师结构,最终提高大学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从实际效果看,“非升即走”政策非但没有提高大学办学质量,反而加剧大学的功利化。
“非升即走”政策,容易让大学教师关注能快出成果的学术研究领域,而轻视教育教学。“非升即走”政策带来两方面严重后果:其一,大学的人才培养被轻视,很多教授只关心学术研究,不愿意在教学上投入精力。其二,“非升即走”政策,为学术研究带来的不是激励,而是伤害。
需要提醒的是,我国大学现今没有自由转学制度的压力,可以让大学不尊重受教育者的权利,不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育服务,但随着高等教育开放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会以脚投票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清华、北大或可以在论文数量上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近,可只有论文的大学不过是研究所,这怎么可能和一流大学竞争优质生源,又如何能成为世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是所有大学的核心,一流大学要开展学术研究,但学术研究也是为培养人才服务。我国大学不能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新华每日电讯》7.30 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