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使经济获得了迅猛发展,也使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日益民主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人们言论的自由度变大了,眼界更开阔了;同时,看不惯的事情也更多了,人们对坏事物的容忍度也就更低了。其实,一定程度上说,这种情绪不满、思想多样的状态,本身就是社会进步加快的一种标志,是转轨时期不可避免的社会历史现象。
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那些善良而浮躁的人们,忽视了中国经济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也没有准确地把握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性质。他们甚至没有搞清楚谁是改革的对象,谁是改革的主体,但却指望任何问题都靠变革来解决。这难免会让他们一再失望。
辩证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在这个时空转换过程中,空间的问题要靠时间去解决。人们不能期望经济社会发展能跨越式的突变,不能指望落实一个新的改革方案就会发生立竿见影皆大欢喜的变化。发展本身产生的阶段性现象,只有靠发展来解决。改革都是为发展扫除体制性障碍,都不能代替发展,本质上都是对发展的追认。
改革和革命的领域是上层建筑,目的是为发展开辟道路,即为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转变扫清体制性和思想性障碍。改革所能解决的是非对抗性矛盾,是利益关系自上而下的局部调整。
人们在改革上出现的急躁情绪,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懂得发展和改革的辩证关系,片面强调了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陷入了空想主义泥潭。
只有上层建筑严重阻碍了经济基础的转变,才需要改革,也才有改革的动力;只有上层建筑严重阻碍了改革,才需要革命性改革。中国近几十年来,两个时代生产方式的转化,不仅没有停滞,而且呈现越来越快的发展趋势。这充分说明,发展的势能还是大于发展的阻力。
(《北京日报》7.28 刘福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