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 讲 人:郗志群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文化遗产学系主任)
演讲题目:话说三千年的北京城
演讲地点: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
说到北京城的起源和发展,民间有不少俗语民谚,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这个民谚最早见于明末清初学者孙承泽的《天府广记》这本书。其中记载“先有潭柘,后有幽州,此寺之最古者也”。这主要是说潭柘寺很古老,而幽州则指的是幽州城,不是现在流传的“北京城”。
潭柘寺是北京地区最早建立的寺庙,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到现在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而幽州城,狭义地讲,指的是唐朝时的北京城,如果要从这个角度来说,显然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但问题是唐朝的幽州城并不是唐朝时才建造的,是在前面城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而来的,而在唐之前的这个城叫蓟城。蓟城发展的历史就很早了,甚至可以推到三千多年以前。
这句民谚到了清朝末年又有所变化,一本叫作《燕京岁时记》的书里记道:“京师谚曰:先有潭柘,后有北京,盖寺之最古者。”其中把“幽州”改为“北京”,这里面的北京应该是指元以来的北京城。元以来的北京城到现代只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如果以此定位的话,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也没有任何问题。但实际上我们现在所说的北京城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的是从北京地区开始出现城算起,北京已有三千多年的城市发展史。
北京历史上曾经诞生过三个城,一个叫西周燕都,还有一个叫作蓟城,另外一个就是我们仍然在用的元代以来的北京城。从北京地图看,这三个城址都是位于永定河冲积扇平原上,而且越来越往北走,这些城址都不在永定河冲积扇平原的中心区域,是在边缘区域,主要原因就是在边缘高地上建城不容易被洪水冲毁,利于人类在这里长期聚居繁衍。
(《光明日报》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