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7月15日 星期二

    邻避运动:发展之痛,进步之阶

    黄涛 《 文摘报 》( 2014年07月15日   06 版)

        “大家制造的问题,为什么由我单独承担?”“欢迎建设,但请远离我家后院。”1980年,美国第一次用“邻避”这个词来描述美国人对化工垃圾的排斥和反抗。后来媒体和学界以此概括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必需的公共设施遭到选址社区排斥甚至引起群体抗议的现象,对应的英文短语是“NIMBY”(音译为“邻避”),也就是“别在我的后院中”(Not in my backyard)的缩写。

        随着城市建设突飞猛进,邻避运动在中国内地也成为一个突出现象,备受关注。综合分析就会发现,每一起邻避运动都是由情绪焦虑、权利高张、利益失衡等为代表的多重因素聚合所致。

        应该看到,每一次妥善应对邻避运动都释放了正能量,这是因为其间蕴含着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因素,不仅保障了每个具体的邻避设施所代表的看得见的公共利益,而且促进了更大的看不见的公共利益,那就是社会公平正义、民主科学决策、权利利益保障,等等。如何化解邻避困境?有三条特别关键:

        利益表达低成本。每一次具体的邻避运动,都是一次极端化的利益表达,公民、社会和地方政府都付出了巨大代价。构建低成本的利益表达机制是当务之急。

        受损利益得到补偿。邻避设施牵涉到的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都具有正当性。如果要两者兼顾,就需要探索建立公共补偿机制,让受损的少数人获得利益补偿,达到帕累托均衡,以保证公共利益遂行。

        形成缓冲隔离带。从进程上看,邻避运动都有一个从最初的个体原子化抗议,到通过社交媒体串联,再到寻求意见领袖、专业人士、社会组织支持的过程。要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在政府与公众之间形成缓冲空间,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组织的缓冲隔离作用十分重要。要重视意见领袖、专业人士的引导作用。

        (《中国青年报》7.7 黄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