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小城市入手
记 者:新加坡的总体规划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形成,如何看待人与城的关系?
刘太格:许多亚洲国家处在城市化进程中,进城的人非常多,尤其在那些规划较完善的城市,一定要把城市规划做到全域化。城市是碗,人口是饭,如果把城市人口计算得很少,碗就做得小,交通设施跟不上,再压碗就破了。如果把碗做大,里面的饭装不满,就放一点菜、一点肉,这样就能把环境做得舒适一点。
记 者:如何看待城市边界问题,如何解决城市无节制扩张导致的“摊大饼”现象?
刘太格:新加坡有国界,还是可以吸引这么多外国人过来。因为如果城市的经济发展顺利,一定有人要来,而且城市需要他们来,否则经济怎么发展?中国政府领导最近提出的理念很值得推进,就是不要只提大城市,同时要谈中小城市,如果把中小城市做好,绿化完善,学校、医院配套齐备,就业机会多元化,人就会住进去,所以解决住房紧张、城市扩张难题的一个好办法,就是照顾到中小城市。
记 者:在有些城市,密集的住宅区成了睡城,中央商务区到晚上空无一人。商业中心和住宅区在城市规划中应该如何布局?
刘太格:我可能是做规划的人中,唯一不赞成在中央商务区做住宅的人。新加坡乌节路的土地使用功能就组合得巧妙,即便里面没住宅,日夜也都很热闹。商业中心周围盖住宅,比在核心地区盖住宅的效率更高。把全市的交通网络处理好,住在远处的人想来也同样可以来。在商业中心建住宅是中国做城市规划时的一大通病。
规划区域中心,注入就业
记 者: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应用情况如何?
黄攸宁:大数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做出判断,比如通过地铁卡进出的刷卡数据,可以看商业中心有没有实现周边人群就近上班,这在以前是没有办法演算的。
记 者:如何通过城市规划把居民留在家门口上班?
黄攸宁:我们会找交通枢纽的地方作为区域中心,要和市中心距离足够远,防止人群集中涌到市中心。我们有三个区域中心,在这些地方注入就业机会,比如我们掌控了出售土地的权利,如果开发新的区域中心,我们就会通过出售土地来适应规划的需求,只出售区域中心周边的地块。出售地块时设一些条规,比如多少土地用作办公用途,而不是做一个大商场,因为那样不会带动就业机会。此外,我们也希望公共部门可以带动区域发展,比如将一些政府部门搬去区域中心。
(《经济观察报》6.23 余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