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6月10日 星期二

    人、地城镇化进程的脱节与续接

    《 文摘报 》( 2014年06月10日   06 版)

        2003年以来,我国建设用地指标相对越来越多地向中西部省份配置。借用行政手段的初衷是为了给内地省份更多的发展机会,而实际的结果却是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考虑到内地的物流成本更高,制度环境更缺乏竞争,很多企业宁愿向周边其他东南亚国家进行转移。而向内地转移的很多产业,往往是受到了“零地价”的吸引。

        从本质上来说,城镇化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工业化进程提升了城市的就业创造能力,从而带动了人的城镇化。但是,建设用地指标的配置却并没有适应就业的创造和人的流动方向。结果,那些创造就业能力并不强的地方,却反而获得了相对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零地价”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这样的地方有发展工业的优势。

        对于中国出现的人、地两个城镇化进程的脱节,并不是全国性的。在东部,虽然土地的城镇化速度也快于人的城镇化速度,但两者的差距并不大。而在中西部,人、地两个城镇化进程的脱节现象严重得多,特别是在西部省份,城市土地面积扩张的速度几乎是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的三倍。

        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应该以市场作为配置土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

        首先,通过行政力量配置的建设用地指标应该与人的城镇化配合起来,市场力量将引导土地资源得到更为集约而有效的配置。

        其次,对于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和原有的建设用地指标存量,应该允许不同地区之间进行市场化交易。

        最后,土地资源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它的利用也应该遵守比较优势原则。粮食安全应该成为国家的整体目标,而不是地区的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报》5.30 陆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