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什么书
“书”,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上,一切写成文章、装订成册的都叫“书”。但正因为这些东西都叫“书”,所以给现在许多人造成困惑。经常有人问:“孔老师,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啊?”为什么这么多人要问这个问题呢?是因为大家模模糊糊地觉得这些“书”可能不是“书”,这样就有一个狭义的“书”。
狭义的“书”不能从外表来看,就像看人一样。有时候我们骂一个人不是“人”,显然不是指他的外表,这个时候的“人”是一个狭义的“人”。今天我感叹孩子们用那么多的时间去读书,读的其实都不是书啊。就像高尔基自传中写的,他在书店打工的时候看到穷人用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买《圣经》和赞美诗,希望提高自己的生活。他心里非常痛苦,这些穷人都是被老板骗的,其实那些书根本没用。
真正的“书”应该是具有独特性、思想性的文化产品。独特性就是与众不同,别人说过你不能再说。思想性就是必须加入自己个体的思考,并非只有哲学家才有思想,其实任何的学科、技术都是有思想的。真正的书,犹如武侠小说里说的武功秘笈,人一读了马上武功就大增,这是因为它有独特性和思想性。
我认为,作为当代人要读四种书,按照重要性排列如下:分别是经典书、专业书、时髦书和休闲书。这四种书都应该读,不可偏废。
第一类经典书,就是中外名著。这些经典书集合到一块儿大约有上千本。上千本经典书中选择五十本来读,你一辈子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当你读了五十本书之后,我的话就是废话了,大家自己就会像上了发条一样,懂得自己发展了。
现代中国的两大经典,分别是鲁迅和毛泽东,真正了解中国的就只有他们两个人。大家也可以读读《古兰经》和《圣经》,了解别人的文化,才能理性地批判和接受。要了解一个国家就要读它的名著,这些都是这个国家的精神内核。无论你对一个国家的感情如何,大家都应该去读它的经典著作,不然会被非常肤浅的流行文化牵着走。
第二类专业书。也就是说,大家按照自己的专业需求读书。其实专业跟经典是相关的,经典书读了之后其他书就很好解决了。我给家长建议,学生要读课外书,不读课外书的学生没有出息。现代著名的科学家许多小时候都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然而,读了这些书并不一定就能成材。不成材是因为没有把经典书与专业书建立起一种联系,读了书,但是专业学习一塌糊涂,说明你没有找到二者的联系。
第三类时髦书。孩子们不能总是读时髦书,但是也不能一点儿也不读。因为书是动态的,我们必须认识到,所有的经典书都是由时髦书变成的。经典书刚出版的时候都是时髦书,而经过时间检验,许多年之后大家还在读,就说明它是经典的。有些老师不了解学生读什么书就粗暴地阻止同学读书,这是很忌讳的。哪怕你反对学生读武侠小说,但是你至少也得读过才行,你应该能够与学生平等相对才有资格批评学生。
最后说的是休闲书,也即“闲书”,此类书当以修身养性之用。闲书也是因人而异,比如文学书,于我是专业书,于你是闲书。对于普通人来说,大量艺术类、散文类、健康类的书,均可为闲书。
怎样读书
我认为,读书要成为生活必需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长身体,身上的骨头和肉都是猪肉狗肉变的,我吃了就变成我的肉。我吃了东西,东西就变成我,这就是宇宙的交换规律,书也是一样。
第一个是“手不释卷”。我现在很忙,所以整块的时间很少,但是只要我有空必定在读书。我走进任何空间只要我能看到的字我都要把它看下来,这已经成为一个习惯。总之,随时随地要攫取信息,要有一种饥饿感,像爱吃饭那样爱学习。
第二个是“书不离笔”。书不离笔,指读书的时候不能空白着读,一定要适当做笔记和读书札记,做点儿批阅和圈点。小时候为了证明自己记忆力好,我的书永远干干净净的,但是后来思想多了就记不住了。在书上写下自己的感想和联想,这个时候才能证明你是真正读过了这本书。
第三个是“疑而后知”,即读书要有怀疑精神。“读”这个字,还念dòu——句读的“读”,即是我们今天说的标点符号。古人没有标点符号,现在学的古文都是大学教授给大家标出来的,这本身就不一定正确。古人是自己句读的,自己找到标点,证明你就会读书了。所以这个“读”一开始就与怀疑和思考在一块儿。
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指“实践”,把知识实际地运用。孔子讲的“忠、恕、仁”这几个概念,你能把它们实践好就很不错了,懂了这些道理你读书就很快乐。读书最后还是为了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乐观快活的人,让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特别有劲。
(《无限江山》云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