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6月03日 星期二

    微博微信形式的遗嘱难被认定

    《 文摘报 》( 2014年06月03日   03 版)

        赵先生和李女士都是科技人员,常年在外地的卫星发射中心,很少回北京。赵先生积劳成疾,却仍坚守工作岗位,由于女儿和儿子在北京上学,平时的通信都是电子邮件和电话。为了防止出现问题,赵先生将遗嘱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了儿子。他在遗嘱中表示将自己的房子留给儿子,存款20万元留给女儿,书籍赠给单位。

        赵先生去世后,两个孩子因为房产发生矛盾。赵先生的儿子出示了父亲的电子邮件遗嘱,要求以此继承房产。但他的女儿称,这封电子邮件虽由父亲的邮箱发出,但不能确定是父亲书写的,电邮上也没有父亲的签名,所以该遗嘱无效。

        法院审理后认为,双方争议的电子邮件遗嘱虽是由赵先生的邮箱发出,邮件的内容表达了对财产的处置内容,也有赵先生的名字,但该邮件遗嘱并没有赵先生的亲笔签名,是否为赵先生所发出,并不能确定。因此,该邮件遗嘱无效,遗产按照法定继承处理。

        《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规定,证据包括电子数据。为了适应电子数据发展的需要,《民事诉讼法》于2012年修订时,将电子数据列为法定证据,使审判实践中确定电子数据证据的效力有法可依。但由于网络电子证据存储在网络上,存在一些自身的缺陷。网络电子证据不易确定作者,虽然有的用户进行了实名认证,但这些认证不能直接证明该用户上的信息资料都由此人发出,有时可能为其熟人发出,也可能为黑客发出。

        因此,如果仅仅有这些网络上的文字资料,而没有该资料是谁发出去的证据,这些网络证据的真实性则很难被法院采信,网络上的电子遗嘱也多是无效的。

        (《法制周报》5.24)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