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5月08日 星期四

    钱穆和胡适的“院士公案”背后

    《 文摘报 》( 2014年05月08日   06 版)

        “钱穆对胡适一直有意见,直至去世,仍旧没有放下。”钱穆的弟子叶龙说。

        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两位大师胡适和钱穆,最初是北大同事,后来有了间隙,一生难以和解。横亘在二人中间的是什么?“院士公案”究竟谁是谁非?在两位大师都仙逝多年以后,叶龙终于有机会,讲出他知道的情况,以补史遗。

        有一个事实是,在胡适有生之年,钱穆一直未能成为“中央研究院”院士。直到1968年7月,胡适去世多年以后,“中央研究院”举行第八次院士会议,钱穆才接受提名,以接近全票当选院士。

        以钱穆的学养和声望,院士来得如此之迟,学界未免议论纷纭。在这一桩公案中,胡适的态度颇可玩味。因为胡适与钱穆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态度上的“道不同不相为谋”,他的或明或暗的一些影响,多多少少延迟了钱穆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时间。

        原本胡适相当赏识钱穆。然而,学术分歧让二人越走越远。在中国由中古向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胡适是最有代表意义的、集破坏与建设于一身的一位大师。他认为,钱穆所持的中国本位文化立场蕴含着可怕的“危险因子”。钱穆则认为,“新文化运动,凡中国固有(文化)必遭排斥”,贻害深远。“‘全盘西化’造成了中国长久的隐患”。

        多年的自修苦学令钱穆的史观自成一家,他认为对古典文献的普遍怀疑会导致对上古历史的全盘否定。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其短必有其长,不能因为近代出现了种种病痛,就彻底否定其发展,甚至文化生命本身。

        (《深圳商报》4.30 刘悠扬)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